共23题,约1943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中,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这一点,我们已经正确地解决了。那末,游击战争就只有战术问题,为什么提起战略问题呢?
如果我们是一个小国,游击战争只是在正规军的战役作战上起些近距离的直接的配合作用,那就当然只有战术问题,没有什么战略问题。又如果中国也像苏联那样的强大,敌人进来,很快就能赶出,或虽时间较久,但是被占地区不广,游击战争也只是一种战役的配合作用,当然也只有战术问题,没有什么战略问题。
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发生的:中国既不是小国,又不像苏联,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这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被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但是这个大而弱的国家却处于进步的时代,全部问题就从这里发生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敌人占地甚广的现象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发生了。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东西都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随之也是残酷性,规定了游击战争不能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于是根据地的问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等等也发生了。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又广大又持久的游击战争,在整个人类的战争史中,都是颇为新鲜的事情。这件事是同时代进步到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一事分不开的,是同共产党和红军的存在分不开的,这乃是问题的焦点所在。我们的敌人大概还在那里做英占北美和印度、拉丁系国家占中南美等等的好梦。这等梦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现实的价值,因为今天的中国比之上述历史多了一些东西,颇为新鲜的游击战争就是其中的一点。假如我们的敌人少估计了这一点,他们就一定要在这一点上面触一个很大的霉头。
这就是抗日游击战争虽然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仍然处于辅助的地位,但是必须放在战略观点上加以考察的理由。
那末,为什么不将抗日战争的一般战略问题中的东西用之于游击战争呢?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本来是密切地联系于整个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许多东西二者都是一致的。然而游击战争又区别于正规战争,它本身有其特殊性,因而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颇有许多特殊的东西;抗日战争的一般战略问题中的东西,决不能照样用之于特殊情形的游击战争。
(节选自毛泽东《为什么提起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材料二:
抗日游击战争,它为什么会自然地而且广泛地发动起来?这种战争的实质是什么?它应该有个什么正确的定义?
事实告诉我们:抗日游击战争,并非谁能故意制造出来的东西,同时也没有力量能够把它取消,它是一种时代的产物。苏联出版的《游击队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敌人当时侵占土地甚广但兵力有限,这让游击队在抗日战争中有了在外线作战的可能。
B. 将抗日游击战争放到战略层面考量,能让我们认识到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C. 抗日游击战争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它的兴起或消失不受个人意志的控制。
D. 军事实力薄弱的国家遭受敌人侵略时,应凭借游击战来赶走侵略者,从而赢得胜利。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材料一将抗日游击战争与历史上反侵略战争进行了对比,以突出抗日游击战争的独特性。
B. 材料二认为抗日游击战争能自然而广泛发动的根本,在于正规部队有计划地去组织民众。
C. 材料二引用《游击队怎样动作》中的内容,交代了游击队的特点和游击战争产生的原因。
D. 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抗日游击战争因为游击队伍人数有限,只适用于小规模的战争。
3. 下列选项中的内容,最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第五段论据的一项是( )
A. 当游击队在武装力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时,就应该着手成立新的游击队,就像一个蜂巢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产生新的蜂王,它会带着蜂群的一部分离开。
B. 由于八路军成功武装民众、并争取到了友军,其队伍规模已经较之前扩大数倍之多,因此华北地区的游击战争有转变为大规模的正规战争的可能。
C. 想要由执行游击战的游击部队转化为执行运动战的正规部队,就需要通过动员人民群众加入部队,或者采取集中小部队的办法来扩大军队数量。
D. 现在许多地方的游击战争,例如五台山等处,是由正规军派出强大的支队去发展的,那里的作战虽然一般是游击战,但开始即包含了运动战的成分。
4. 材料一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取得了怎样的论证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5.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这两则材料是如何体现“实事求是”的?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分析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背景、战略意义及其与正规战争的关系。材料一从理论角度揭示了游击战争从战术向战略拓展的原因及其特殊性,强调这是历史条件和中国具体国情的产物,突出了游击战争的时代意义;材料二用实例说明游击战争的广泛性、群众性及不可或缺性,明确了其与抗战全局的关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应凭借游击战来赶走侵略者,从而赢得胜利”错误。由原文“抗日的民族自卫战争要取得最后的胜利,仅仅依靠游击队,谁也知道是不够的;必须有政治坚定、指挥统一、装备优良的数百万正规的、现代化的国民革命军作为主力才能达到目的”可知“仅仅依靠游击队,谁也知道是不够的”,选项中说“应凭借游击战赶走侵略者赢得胜利”说法绝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铁匠
〔法〕左拉
铁匠身材高大,当地没人能比。他肩胛高耸,脸和手臂被炉中飞出的火星和锤下的铁屑染黑。①在他的方脸上,乱而密的头发下面,长着一双孩子般的眼睛,又大又蓝,亮如钢铁的闪光。他下巴宽大,笑起来如同他的风箱,声震屋瓦。当他用打铁养成的习惯,有力地扬起胳膊的时候,他50岁的年纪和那举起的25斤重的铁锤相比,似乎算不得什么。这把锤子,他管它叫“铁锤小姐”,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姑娘,从韦尔农到鲁昂,只有他一个人能舞得动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