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题,约1004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本试题共八页,三道大题。
  一、阅读(49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昌耀诗歌的“声音”与新诗节奏之本质
  李章斌
  昌耀在逝世后的十余年间,已被追认为新诗史上的“大诗人”。不过,其诗歌的节奏或者“声音”一直存在争议。若以一般的认知来丈量昌耀作品,确实很容易得到缺少“音乐性”和“形式感”的印象:其诗作往往长短不齐,诗行经常长到难以卒读,也很少押韵,很难看出与散文有什么区别。如果这个判断成立,那么昌耀“大诗人”的地位就颇为可疑了。很难想象一个“大诗人”居然在诗歌的核心质地(声音或者节奏)上有很大缺陷。如果如此可疑的诗人被尊为典范,这岂不意味着整个新诗的节奏与形式也相当可疑?
  昌耀确实有不少诗歌不太顺口,有时甚至有意制造“硬语”。不过,我们强调的是,其语言之“滞涩”与对节奏的介入、尤其是对停顿与诗行长度的处理有关。先来看停顿:
  在古原骑车旅行我记起过许多优秀的死者。
  我不语。但信沉默是一杯独富滋补的饮料。
  昌耀极其注重诗行的停顿,有时甚至不惜以违背日常语言习惯乃至语法规则为代价。上面引文的首行是一个典型的昌耀式长句,其实若要读者读得“顺畅”,可以写成“在古原骑车旅行,我记起过许多优秀的死者”,在句中停顿,让读者“换气”。而第二行“我不语”与后面的“但信……”其实是一个整句,有共同的主语,按照语法规则应当在“我不语”后使用逗号。然而,这也恰恰是昌耀的匠心所在:“我不语”一句极短,骤然中止了上一行长句的节奏进行;此处的句号,暗示着沉默。《在古原骑车旅行》在语义、语法上要求读者连读、短停顿,而在标点上又暗示读者长停顿,可以说包含了诗人哈特曼所谓的节奏“对位法”(counterpoint):在一个节奏段落中包含了两种相互冲突的节奏认知,两者构成一种“张力”。这也是为何这样的诗行像分行一样,经常让读者感到“不舒服”,昌耀诗歌显得“疙瘩扭结”也与此相关。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矛盾的节奏认知也正是提高节奏之“自觉”的途径,可以让读者有意无意地感觉到此处很特别,且不说好坏,至少是诗人有意为之。
  因此,哪怕我们承认昌耀诗歌声音是“滞涩”的,也很难轻易指责其“散文化”。因为昌耀对于节奏的处理,正是要求诗句与散文语言、日常语言的无意识的节奏拉开距离。关于诗歌与散文的语言节奏差别,诗人帕斯认为:“在一切散文的深处,总是流动着一条无形的节奏的潜流……节奏自发地出现在一切语言形式中,但是只有在诗歌中才表现得最完美。”不过考虑到自由诗从盛行以来,也出现了很多节奏上失败的作品,我们不妨用黑格尔《逻辑学》中的一个术语来代替“完美”一词:“自为”(self-making)。节奏在诗歌中才是“自为”的:其手段包括押韵、分行、停顿以及控制诗行长度等。现代诗歌对节奏的“自为”,表现了诗人以此操控读者对诗歌的时间进行注意、体验,让读者感受到诗中时间进程的独特性,实现一种“节奏自觉”,从而区别于散文中节奏的无意识状态。
  从“时间体验”与“节奏自觉”的角度出发,就可以对昌耀诗歌最为“滞涩”的节奏特征——长句,有新的理解。《烈性冲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此时是生死存亡更见艰危的一段。
  雷火电光又在树梢扫过了。
  那形枯影瘦的落魄者永远是我:可憎的人。
  现在火焰又在烧灼。过后必信是洪水。是大风。
  我自当握管操觚拼力呼叫拖出那一笔长长的捺儿。
  那是狂悖的物性对宿命的另一种抗拒。
  这几行诗在精神的顶点(第5行)使用了最长的诗句。读者若通读这行诗,恐怕会有拼尽全力的感觉:名副其实的“烈性冲刺”。诗人布罗茨基说:“诗歌韵律本身就是精神强度……韵律的不同是呼吸和心跳的不同。”若在“我自当握管操觚”后加上逗号,又怎么会有这种一气呵成、飞流直下的畅快?因此,昌耀诗歌的节奏形式,尤其是诗行长度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其精神气质的“赋形”。
  当然,昌耀的长句对读者提出了极高要求,而人们常读到一半就已气虚力竭。这产生了一定的“诘屈聱牙”感。大部分评论者都注意到了这个特征,并给出或褒或贬的评价。这本身就意味着昌耀诗歌声音的“成功”,因为它成功地将自身的节奏特质传达给读者。唤起了节奏“自觉”,且有意无意地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时间进程。况且,若调整一下自身的朗读习惯,这些长诗行也不是没有美感与“音乐性”,反而有一种气贯长河的畅达痛快。
  和任何勇进的探索者一样,昌耀也难免有失败之作。但这并不是诗人不明了韵律营造之技艺,而是他不满足于顺口顺耳之圆熟韵语,希望独创一种铿锵顿挫的宏伟节奏,自铸“硬语”。他在独创节奏个性的“自为”之路上走得太远。昌耀诗歌声音的某些不完美之处,是攀越巅峰者的不完美,绝非咿呀学语者的稚嫩与拙笨。
  (选自《文艺研究》2019年第7期,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一般的认知来审视昌耀的作品,确实容易得到缺少“音乐性”和“形式感”的印象。因此,昌耀作为新诗史上的“大诗人”,这一地位是可疑的。
  B. 《在古原骑车旅行》的节奏“对位法”表现在语义、语法上的停滞与标点上的停顿,这形成了两种相互冲突的节奏认知,从而构成了一种“张力”。
  C. 除了诗歌之外,节奏在一些其他的语言形式中也会自为地出现。但是,在诗歌中,节奏才会被表现得最为完美,不同于散文中节奏的无意识状态。
  D. 《烈性冲刺》的第五行使用了最长的诗句,虽然就算认为其有一定的节奏“滞涩”,但在一定意义上其是对诗人“烈性冲刺”的精神气质的“赋形”。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作者看来,对昌耀诗歌中的“声音”与节奏进行分析研究,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对昌耀个人成就的评价问题,而且是如何看待整个新诗节奏的本质问题。
  B. 昌耀的诗有长短不齐、少押韵等现象,很难看出与散文的区别。但之所以不能指责其诗“散文化”,是因为他的诗歌语言节奏与散文语言的节奏拉开了距离。
  C. 昌耀的长句在很大程度上令读者产生“诘屈聱牙”的感觉,这一对节奏的“自为”处理,成功地使读者对诗歌的时间进行注意、体验,实现一种“节奏自觉”。
  D. 昌耀在独创节奏个性的“自为”之路上走得太远,不免有失手的时候。作者对这一问题并没有作出尖锐的批评,而是从昌耀的创作追求的角度予以了理解。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了哈特曼、帕斯、布罗茨基等三位诗人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B. 文章在分析两首诗歌时,采用了对比的论证策略,通过比较原文与改动文本,做出论证。
  C. 文章在使用的一些国外专业术语后标注对应英文,体现了准确、规范、严谨的学术要求。
  D. 文章着眼诗歌的语言,主要从分行与诗行长度两个角度,论述了昌耀诗歌中的节奏问题。
  4. 下面的文字是《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两个不同版本。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分别标记为①、②。结合本文内容,比较两个版本的区别,分析①、②句的好处。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翼翼探出前额,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①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一派嚣鸣,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般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楔入巨石罅隙。血滴,从脚下撕裂的鞋底渗出。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啊,此刻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1962.8.2   
  ②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962.8.2初稿
  1983.7.27删定
  (二)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他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我们在不远的祠堂跟先生念书,因此认识了老程。老程有一个总呼为“阿三”的小姑娘,我们就呼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菜,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露雨之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