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943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的发展与人类整个发展进程紧密相关,这方面,科技也是如此。科技和艺术的发展也一直如影随形,比如,达•芬奇的绘画里就涉及解剖学,他用一种美术的概念让人们对解剖学获得认知;照相机的出现导致了印象派的出现,印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雷诺阿,他的很多创作都参考了照片。这也导致西方的绘画在某一段时期内,一直跟科技的东西有一种反向思维,艺术家们希望绘画艺术离照片尽可能远一些,画家在创作时更多的是从照片里找到他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但形成的绘画作品还是希望寻找艺术本体的价值。
  AI的出现无疑会给人类发展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认知。艺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非常明显的影响,甚至会是颠覆性的。事实上,每一次新科技的出现,都会颠覆人类原来的认知方式。未来AI在艺术创作方面会不会超越人类?精神的东西能不能和人本身分离开?艺术创作和精神到底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艺术创作和精神是不能分离的,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目前我们了解到的AI的创作实际上都是把不同艺术家的风格进行数据输入和分析,最后呈现出一件新的“艺术作品”。这件新的“艺术作品”其实分享的还是人类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AI的“创作”经验和知识的更新,也必须经由人类对它们的数据更新来完成。
  AI时代的艺术创作有没有边界?我觉得艺术跟别的领域一样,它的边界也是处于不断地被提出和不断地被打破的过程中。所以,今天我们关于“AI时代的艺术边界”的讨论其实是一个无限的讨论,艺术与科技的相互影响还会继续发展,我们的认知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提升。
  (摘编自张子康《艺术发展的边界在不断拓展》)
  材料二:
  艺术与科学,都深入现实,源于现实,超越现实,反映客观世界及其真实性、唯一性。艺术、艺术品、艺术家的概念有着本质区别,同样,科学、技术、科学家的概念也有着本质区别。
  艺术是“提炼”的“神似”,而AI“艺术品”是“模仿”的“形似”,“提炼”与“模仿”有着本质区别。“提炼”是有生命力的,而“模仿”没有生命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科技对艺术的影响一直存在并发展,我们的认知会不断提升,AI时代艺术发展的边界将无限拓展。
  B. 材料二认为,艺术能助力科学,科技手段也能开拓艺术家 创作思路,目前艺术借助科技手段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
  C. 材料三认为,科技与艺术结合能创造更多创新成果,同时数字化艺术品标准也亟待确立,以期出现更多元的艺术呈现形式。
  D. 三则材料都认为,AI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它创作的“艺术作品”其实呈现的是人类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体系无疑会受到AI时代非常明显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但艺术自有其产生机制,不会被AI取代。
  B. 材料一所说的“反向思维”,是指某一时期西方绘画希望能尽量远离照片的影响,而追求艺术本体的价值。
  C. 艺术与科学都能反映客观世界,但它们也有着本质区别,艺术有生命力,而AI“艺术品”则没有生命力。
  D. 智能机器人只会淘汰掉那些无独创性、感情贫乏、脱离了时代的艺术作品,它并不会影响艺术史的自然淘汰。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需要超乎寻常地去观察、去发现、去捕捉,去挖掘有价值的瞬间和现象。
  B. 当今的艺术早已不仅仅承载于纸上、布上或墙上,它还存在于屏幕之中、光电之中、虚拟现实之中。
  C.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不仅使得科技有了伦理考量,而且也让科技发现和创新成为无限可能。
  D. 如果AI艺术突破了既有的艺术边界,那也不是AI艺术的突破,而是人类运用AI的突破与延伸。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请根据材料三的内容,谈谈AI时代“艺术供给”的相关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手(节选)
  萧红
  在我们的同学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又好象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
  她初来的几天,我们叫她“怪物”。下课以后大家在地板上跑着也总是绕着她。关于她的手,但也没有一个人去问过。
  教师在点名,使我们越忍越忍不住了;非笑不可了。
  每次一喊到王亚明的地方,就要费一些时间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