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21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阅读(64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政论与随笔
众所周知,中唐时代真正称得上“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散文家是韩愈。在审美风格上,韩愈的散文与其诗歌创作既有相同的一面,亦有不同的一面。其相同处在于,韩愈的散文能喜能怒,宜长宜短,“不专一能,奇奇怪怪”(韩愈《送穷文》),表现出一定的“险怪”特色;其不同处在于,韩愈的散文并不以“险怪”为能事,而是以充实的内容、浩大的气势为主要追求。导致这不同之处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从文体功用上讲,与古代不少文人一样,韩愈把文章的写作看成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因而不仅写作态度认真,而且强调一种谠正不阿的文风;而诗歌则被其视作“释恨佐欢”的游戏之作,是表达个人情感的手段,因而不仅写作态度自由,而且也尽量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个性。从文化背景上讲,韩愈主张“文以载道”,是要用儒家的思想来抵御佛、道两教的影响,因而儒气较重,道气较轻;反之,韩愈主张“余事作诗人”,是要借道教的思想来排遣生活的郁闷,因而道气较重,儒气较轻。韩愈用“文”和“诗”来分别体现其儒、道分裂的文化人格。
尽管韩愈的诗、文之间存在着分裂的一面,但仅就其文章本身而言,却有其统一而完整的审美追求。在当时佛、道两教甚嚣尘上,对民族的血脉、国家的完整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韩愈高擎“古文运动”的大旗,确乎不是一件儿戏之事。他作古文,是为了求古道。韩愈对自己的文化定位,就是要继承孟轲的衣钵,将已被佛、道阻断的正统文化延续下来,以恢复华夏文明的主导地位。于是,他不仅强调孟子以“内圣”为主的人格气节,而且也赞美孟子以“养气”为主的文章功夫: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在此之前,不少散文家已看到了骈文形式主义的局限。但是他们尚没有找到取代这些外在形式的内在根据。而到了韩愈这里,便不再将外在的声韵辞藻视为撰写文章的关键,而在先秦“养气说”和魏晋“文气说”的基础上将注意力转向创作主体内在的精神气质。唯其如此,他才真正找到了打破骈文之形式主义文风的有力武器,从而既保障了行文的自由,又保障了文气的畅达,使“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当然,要真正达到这一境界,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答李翊书》中,韩愈根据自己二十余年的写作经验,总结了这个由必然而走向自由的创作过程:这既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格修养的过程。只有“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答李翊书》),才能够由“戛戛乎其难哉”,到“汩汩然来矣”,再到“浩乎其沛然矣”的境界。显然,这与孟子“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的“浩然之气”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孟子更多地注重于由外而内的人格修养,而韩愈则更关心由内而外的文章写作。
读韩愈的文章,确实能使人感到一种贯穿始终的内在气势,有了它,行文才可以不避艰险,用词才可以随意铺张。且不说《原道》《原毁》之类的政治论文,也不论《送孟东野序》《送高闲上人序》之类的艺术随笔,就连《进学解》之类的学术小品也写得那样神采飞扬,有声有色。在他这里,骈俪之句只是随时摘取的工具而已,适之则用,不适则弃,一切以文气的需要为转移,不穿靴戴帽,不削足适履。所以,他的语言虽然有章有法,却似脱口而出,极为自然,也极为自由。
对于韩愈的历史贡献,后人多有论述,其最精到者,还要数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的那段话:“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韩愈之所以成为中唐“古文运动”的一大重镇,不仅由于他有理论,有实践,还由于他敢于抗颜为师,从而影响了李翱、皇甫湜、樊宗师、张籍、李汉等一大批追随者。从文化背景上看,韩愈的散文虽以弘扬儒学为主,但并不完全排斥道家思想。他抨击佛、老,一般并不包括庄子。尽管他在《送王秀才序》一文中曾将“杨、墨、老、庄、佛之学”相提并论,但同时又把庄子看成是与孟子、荀子并列的第三派儒学传人,而他的文章中也不难看到《庄子》的汪洋恣肆。
(摘编自陈炎《万国衣冠拜冕旒•唐代卷》)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写作态度认真,文风谠正不阿,因此,他把写文章看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B. 之所以说韩愈有分裂的文化人格,是因为他的诗文中既融入了儒家思想,也渗透着道家思想。
C. 在《答李翊书》中,韩愈总结了自己二十余年的写作经验,其境界与孟子的浩然正气完全相同。
D.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在“文”“道”“忠”“勇”四方面作出非常精到的评价。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的散文不以“险怪”为能事,而是追求浩大气势,由此可推知他的诗歌刻意表现“险怪”,而气势较弱。
B. 从韩愈把诗歌看作“释恨佐欢”的游戏的方式看,他的诗歌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没有浓厚的儒学气息。
C. 韩愈不但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还是践行者,这是他高于那些只发现问题而无解决问题方法的散文家之处。
D. 韩愈的政论文、随笔和学术小品中也有骈俪之句,但这些句子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为文气服务,显得很自然。
3. 根据原文内容,请在下面语段横线上填上恰当 词语。
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举起“复古”旗帜,推行古道,复兴①_______。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②_______放在首位,得到许多文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群众性斗争浪潮,最终压倒了③_______。
4. 比喻凸显形象性,辩证体现逻辑性。请就此对文中画线部分进行分析。
5. 请结合原文内容,围绕《师说》谈谈韩愈散文的审美追求。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员外义抚螟蛉子① 包龙图智赚合同文(节选)
【前情介绍】宋朝时,刘天瑞之子刘安住与李社长之女由两家指腹为婚。后因天灾,天瑞夫妇带幼年安住逃荒,与兄刘天祥请李社长作见证,立合同文书。文书上详细记录了家产的分配说明,兄弟俩各执一份。到山西后,刘天瑞夫妇病逝,安住被张员外(张秉彝)收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