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35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理论为文学的普遍原理,在种种关系中抽象其共同性,如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与传统的关系,文学与读者的关系,文学与作家的关系,文学与形式的关系,文学与叙述的关系,等等,其普遍的原理类似于数学中之最大公约数。这一切对于解读文本来说,虽然不排除有一定向导作用,但要达到李欧梵先生所期待的那种文学文本的彻底攻克,则无疑南辕北辙。即便毫无偏颇的文学原理,也产生于普遍性的抽象,而抽象则以牺牲具体、特殊性(不仅仅是感性)为代价。特殊性大于普遍性,正如苹果的属性多于水果的属性一样。故形象总是大于理念,普遍原理即使深刻,也并不包含特殊。具体文学文本的特殊性,不可能存在于普遍性原理之中。就是那些强调文学特殊性的理论,也不直接包含具体文本的特殊感性,因而仅仅以普遍原理为演绎之大前提,不可能真正揭示出具体文本的特殊性。
  文学文本解读,如果仅仅着眼于其与理论的统一性,则失去特殊性,变成毫无血肉的、抽象的骨架,这无异于文学解读任务的取消。文学理论即使完全正确,也只能是文学的一种片面的局限于某角度的概括。由于语言符号和概念不能穷尽事物属性,判断推理、形式逻辑乃至辩证法均有局限,故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全面的理论。
  切实的文学解读和文学创作一样,都是灵魂的冒险,因为它不可能排除普遍原理的向导,同时也不可能排除其误导。因而,不管运用什么原理,都要十分警惕其两个方面的遮蔽性。第一,理论本身的遮蔽性,不管多么深刻,也是片面的。第二,理论所抽象掉了的感性基础上的属性,往往是文学性的生命。因而,文学文本的解读,必须警惕成为理论的奴隶,而要做理论的主人。就是经典理论,被动死读也可能陷入迷误,正确的态度是批判性阅读,也就是为我所用、为我驱使,文学解读的有效性不在于被动的图解,而在于运用具体文本的特殊性,制约普遍理论的狭隘、僵化,冲击其盲点,纠正其片面性,甚至颠覆其荒谬性。解读的焦点应该是为理论所遗漏、所扭曲了的特殊性内涵。
  这个矛盾之所以显得特别突出,原因之一,在于文学解读的对象与文学理论的不同,文学理论研究的是所有的文学作品,而文学文本解读学则以个案分析为基础。这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理论物理学与实验物理学的区别。牺牲个案的特征,恰恰是文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理论的必要代价。文本个案的特殊性,在文本中,而不在理论中。原因之二,在于个案的特殊性,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是以直觉形态呈现的。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把思维分为两种,一种是直觉思维,一种是逻辑思维。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属于直觉思维,是没有逻辑的。“艺术即是直觉”,克氏在《美学纲要》中对直觉的阐释是:“见那个事物,心中领会那事物的形象或意象,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这个说法,其偏颇之处是显然的。审美的感情和审智的理论在文学艺术中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一的水乳交融的一面。但是,他的说法却也揭示了形象的直觉和逻辑的语言间的矛盾,虽然他把矛盾绝对化了,但也提示了文学解读用逻辑语言概括形象直觉的巨大难度。正是因为面对这样的难度,文学解读才要把全部直觉尽可能语词化,特别是对被文学理论在概括化抽象化过程中舍弃掉了的、逻辑化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最好的文学理论,一方面是固化框架,等待充实,一方面是保持预期开放的视野。原因之三,把直觉转化为语言,遭遇到的矛盾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直觉是丰富的、全面的,但又是感性的,而语言概念是抽象的、不完全的。其次,直觉是无序的,语言表述则是逻辑化的、有序的。再次,直觉可能是错误的,是需要理论对其加以梳理净化的。此外,直觉可能是肤浅的、片面的,而语言表述则是要深化的,又是不能不参照理论的。这是一个直觉和语言、有序和无序、特殊和普遍、歪曲和深化的反复搏斗的过程,其中既有心领神会的审美享受,也有难以言传的困惑。对于读者来说,要从直觉中概括出语言来,其难度正如在水果的普遍性向导下把香蕉、荔枝的特殊性意会转化为有序的语言。所有这一切,都是文学理论中没有的,要把文本个案的特殊性总结出来,和理论的演绎不同,是直接面对经验进行的归纳和概括,从根本上说,这是需要原创性的。而这种原创性,要达到对于文本直觉唯一性的认知的深邃和全面,具有极高的难度,如果可以打一个比方的话,有点像一个小偷的目睹者用语言向警方描述其面貌的唯一性。不管语言多么精确,适合那种描述的人往往是大量的,如果警察仅仅以其语言为据,肯定会造成扩大化,制造成千上万的冤假错案。再精确的逻辑语言也是抽象的,总是不及直觉(如一张破旧的照片)那样丰富,那样指向唯一性,能使警方据之逮捕到那唯一的罪犯。正是因为这样,运用文学理论解读文本,既有澄明、深化的机遇,也有被理论窒息、误导的可能。盲目迷信,风险是很大的,主要的风险就是扩大化,容易造成一人坐盗,众人入狱。
  正是因为这样,经典个案的解读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才登上历代解读的祭坛,每个时代都不由自主地把最高的智慧奉献给对它的解读,这就是为什么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红楼梦》,说不尽的鲁迅,甚至还说不尽的《背影》《再别康桥》的原因。
  (摘编自孙绍振《理论的普遍性,并不直接包含文本的特殊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理论通过抽象共同性总结普遍原理,能彻底攻克文学文本的特殊性。
  B.文学理论即使完全正确,也只能片面概括文学,因其无法穷尽事物属性。
  C.克罗齐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属于逻辑思维,需用语言明确表达直觉。
  D.文学解读的最终目标是运用理论语言完全复现文本的直觉唯一性。
  2.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解读某一具体的文学作品时,一定程度上讲,越是严格以文学理论的普遍原理为向导来进行分析,越是远离文本本身的特殊性。
  B.文学文本的特殊性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以直觉形态呈现,为了提高文学解读的有效性,防止误读,我们应该批判性地运用经典理论。
  C.“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说明了用逻辑语言概括形象直觉的难度之大,也揭示了文学解读中将直觉尽可能精确表达的必要性。
  D.将直觉转化为语言的文学解读,是一个有序与无序、特殊与普遍等反复搏斗的过程,其难度要远大于文学理论抽象共同性的过程。
  3.下列诗句不适合作为文章论据的一项是(    )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D.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西方谚语
  4.文中以“小偷的目睹者描述面貌”为喻,分析其论证效果。
  5.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这一现象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微笑
  【美】雷•布拉德伯里
  清晨五点,村庄覆满白霜。四周不见一缕烟火。但到了七点,薄雾在阳光下渐渐消散。路上的行人三三两两,朝着广场聚集。这是集会的日子,是盛大的节日。
  小男孩迅速站到两个高声闲谈的男人后面。天气清冷,男孩一边跺脚,一边往通红皴裂的手上哈气,他抬头看看两个男人身上油腻的麻布衣裳,又看看前面长队里的男男女女。
  “奇怪,一个小孩起得这么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