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010字。

  辽宁省朝阳市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象”是一种“表意之象”,将意象从诗歌中剥离出来,代之以符号化的事物名称,将诗歌意象混同于诗中名物甚至拿一个名词来对应一个意象,是不妥当的。
  名词有具体和抽象之分,用作名物之词的,大多是具体名词,它在形成概念的同时,亦常能在人们心中引发表象,例如我们在提及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川河流时,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相应的图像来,但这种表象并不等同于意象,它只是直观经验的积累。而意象是作者诗性生命体验的产物,它是诗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长久而深沉的积淀形成的,内中包孕着诗人对生活的各种活生生的感受。即使转型为诗歌文本,显现为语言文字符号,这些符号所提供的信息也都指向了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意。这正是意象之为意象,不能等同于诗中名物之象(表象)的重要原因。
  譬如:我们都熟悉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一联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试问这里包含了几个意象?恐怕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意象,这其实就是将表象混同于意象的结果。这些意象单个拆开来看,只能指称名物,是很难把握其内在的情意体验的。而只有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画面,我们才能体会到那种空阔、荒凉、寂静、壮美的氛围。而也只有将它们组合起来,才能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借此传达出来。这样看来,单一的表象通常是很难构成意象的,意象须由表象之间的张力引发,即通过表象组合在一起所生发出来的互补、互衬、互渗、互动的功效来传达,这也是诗中名物不能等同于意象的缘由。
  那么我们平时习惯将各类名物从具体诗作中抽取出来,以形成系列性的考察,如专题研究的杨柳意象系列、桃花意象系列等,究竟是否恰当?应该说,按照上面对“表意之象”的理解,意象只能是特定的“这一个”,它在诗歌语境的特定文本中生成,承载着表达诗人特定情意体验的职能,一旦离开了文本的具体语境,孤立的名物便不复称其为意象了。即便排成系列,也只能算作名物的“类象”。
  还有一个问题,在给诗歌意象和名物之象作区分时,怎样看待那些因历史承传而在自身内部积淀着某些特定意蕴的名物,如人们常提及的“南浦”之类的词语。众所周知,“南浦”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地名,但由于大诗人屈原在《九歌•河伯》篇里写下“送美人兮南浦”的名句,被后人袭用来表现送别场景和惜别之意,这个词语便有了比较固定的感情色彩,不同于普通的地名了。这类名物就好比文章里常用的典故、成语,一般都有自身的特殊蕴含,就它们而言,能不能撇开文本,直接归入“意象”的范畴呢?还是不能。诚然,这类词语在其历史承传的过程中,确实积淀了某种意蕴,有其情感生命的痕迹在,但在抽离了具体作品的语境后,其感情色彩必然趋于固态化和定型化,并不能构成特定的“这一个”。只有当它们返回作品,再度与具体语境结合,直接参与诗人情意体验的艺术创造,才有可能重新被激活而转化为诗歌意象的有机构成。
  (摘编自任世珍《浅谈意象》)
  材料二:
  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壮阔唯美的画面:一片无垠的沙漠,一缕孤淡的青烟笔直升起,夕阳西下,一轮红日西沉欲坠,静静地映照着东去的黄河。那真切明晰的景象,那朦胧浑厚的意境,那悲壮苍凉的意识,只有当我们沉浸在对这联文字的想象中,凭借我们的直觉才能体会,而一旦要我们以具体的文字来描绘,它又不是那样明晰、具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将诗歌中的“意象”与诗中名物混为一谈是不妥当的。
  B. 材料一认为,具体名词,如花鸟草木,在形成概念的同时,也能在人们心中引发表象。
  C. 材料一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单一的表象很难构成意象,意象须由表象组合在一起生发出来互补、互衬、互渗、互动的功效来传达。
  D. 材料二认为,研究意象的朦胧美,要靠我们的直觉,而不能用文字去表述或描绘,这是由意象的多义性、丰富性决定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和表象的区别在于,表象是直观经验的积累,而意象不是。
  B. 离开具体语境对“意象”做系列考察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也没有任何研究推广的价值。
  C. 那些具有特定历史意蕴的名物,需满足一定的条件才有可能转化为意象的有机构成。
  D. 审美者对意象模糊空间的探索,既能感受美感,也能体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一举两得。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文学意象朦胧美的一项是(   )
  A. 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中以“蜡炬”自比,与闻一多笔下的“红烛”手法相同。
  B. 对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气质、神韵,完全可以从影视作品中获取一个直观的印象。
  C. 电子厂的工人们在礼堂听王教授的报告,似懂非懂。
  D. 柳宗元《江雪》中的意象,既表现诗人凄清孤寂的心境,也体现了诗人遭受打击后不屈服的精神。
  4. 构成意象的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我们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长沙》,请以词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例,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从意象朦胧美的角度,谈一谈你的认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暖时节
  茹志鹃
  天还没有亮,第一部出厂的电车发出巨大的声音驶了过去。静兰像给人推了一把,从梦中直坐起来。凡是明发在家吃饭的日子,她总要起个大早,给明发买几样合胃口的小菜。
  “静兰!”明发醒了,“这么早,到哪里去?”
  “买菜去,”静兰见丈夫醒了,问:“你想吃点什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