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010字。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科学与人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科学代表理性,追求精确客观,旨在揭示自然规律、探索物质世界奥秘;人文侧重感性,关注人类价值、意义与情感,以多样形式表达对世界的认知。二者并非孤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相互交织影响,互动关系的深度与广度随历史阶段变化。
  科学进步常为人文发展提供新视角与基础,且并非简单工具支撑,而是从认知框架层面重塑人文思考维度。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地心说,不仅改变人类对宇宙结构的认知,更动摇“人类中心论”的宗教哲学根基,引发对人类宇宙地位的根本性反思,直接推动启蒙运动时期人文思想转型。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飞跃,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既改变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也促使文学艺术领域重新审视“人”的价值:浪漫主义推崇个体情感与自然天性,现实主义关注社会底层生存状态,本质都是对工业文明下人文精神失衡的回应。
  人文精神也为科学发展提供动力与方向指引,这种指引并非外在道德约束,而是内化为科学家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判断。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鼓励摆脱神学束缚,追求知识、探索未知,肯定“人”的主体地位,为近代科学诞生破除思想禁锢,营造“以人求知”的文化氛围。科学家追求真理时秉持的对人类福祉的关怀、对未知的好奇、对学术诚信的坚守等人文精神,往往比技术手段更能决定科学探索方向——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科学没有良心就是灵魂的毁灭”,这份“良心”正是人文精神在科学领域的具象化。
  (摘编自《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材料二:
  教育领域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核心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深度耦合,而非简单课程叠加。传统科学教育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强调逻辑推理与实证精神,却易忽视知识背后的人文语境;人文教育侧重人格塑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以理性探索物质规律,人文以感性传递人类价值,二者虽形态不同,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互动的深度与广度随历史阶段动态变化。
  B. 哥白尼的日心说,不仅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结构的认知,而且动摇了“人类中心论”的宗教哲学根基,推动了启蒙运动人文思想转型。
  C. 传统单向度教育可能导致“工具人”和“空想化”两种异化,“跨学科主题课程”能同步深化科学知识与人文思考。
  D. 科技工作者需具备“双维素养”,缺乏人文关怀的科技创新会直接引发“技术异化”,而“人的福祉”是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业革命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证明科学进步对人文领域的影响必然会促使人文精神做出调适。
  B. 围绕人工智能展开多维度辩论,其核心目的是让学生在思辨中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的融合。
  C. 材料三以“数字故宫”和“部分国潮产品”作对比,是为了论证文化产业中科技载体的重要性。
  D. 城市规划中平衡交通治理与历史街区保护,说明公共政策制定中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在任何情况下都需保持完全均等的考量权重。
  3.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人文精神为科学发展提供方向指引”观点的一项是(   )
  A. 屠呦呦团队从《肘后备急方》中汲取灵感,运用现代科技提取青蒿素,拯救数百万疟疾患者。
  B. 竺可桢在战乱时期坚持气象观测,提出“求是”校训,主张科学研究需以服务国家民生为核心目标。
  C.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为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构建“理性王国”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支撑。
  D. 当代科研团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古籍文献,挖掘其中蕴含的古代科技智慧,推动传统科技史研究。
  4. 材料二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列举两种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5. 结合《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的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三“科学与人文融合体现在‘风险规避’与‘价值增值’两维度”的理解。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展开,从理论、教育、社会三个维度进行阐述。材料一论述二者的辩证关系,材料二聚焦教育实践,材料三探讨社会应用。三则材料层层递进,形成“理论-实践-应用”的完整逻辑链,体现了跨学科思维的重要性。论证方法多样,例证丰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直接引发”错误。依据材料三“缺乏人文底蕴的科技成果可能陷入‘技术异化’风险”可知,原文中“技术异化”是“可能”发生的情况,而非选项中“直接引发”的必然结果。
  故选D。
  【2题详解】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城南旧事》(节选)
  林海音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不会再做了。可是我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常常想,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去年我又回到北京,顺着城南的胡同慢慢走,试着找回些旧日的影子。走到惠安馆那条街时,脚步不由自主地停了-原来的惠安馆早拆了,取而代之的是几栋刷着白墙的高楼,楼下的便利店亮着刺眼的灯,再也没有过去那种灰扑扑的、带着老北京味儿的安静。我站在楼前的空地上,风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