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990字。

  硚口区2025-2026学年上学期10月考九年级语文试题
  Ⅰ 阅 读(共55分)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3题。(10分)
  知识贬值了吗
  ①这个时代,我们太容易把知识和信息、学历的定义混淆了,也太容易把“搜索到”错当成“已经掌握了”。
  ②每天醒来,我们都在信息流里游泳。五分钟可以速通一部剧的剧情,想学做菜有拍好的短视频教程,出门旅游有其他人做好的攻略表格照抄,甚至想写代码、创作一首歌曲都有AI(人工智能)可以代劳。信息的获取难度大大降低了,触手可及的便利,似乎给了我们一个错觉:只要想,便可以迅速掌握很多信息、学习一种技能。
  ③但我们却往往会忘记一个事实,就像站在图书馆中不会自动获得书籍的智慧一样,我们拥有搜索工具并不意味着拥有更多知识。真正的知识需要经过理解、消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无法被搜索引擎替代的。
  ④同样,学历也并不是知识的等价物。它只是证明你受过某些教育,却无法代替你亲自走进咀嚼疑问的过程。本科的时候我的专业是新闻传播相关,每次考试前会突击背诵许多词条,像单向度的人、沉默的螺旋、全景监狱、媒介即讯息……这些看起来颇为唬人的词,用在综述的大题里去答,效果确实有加成。直到毕业后的许多年,我已经忘记了这些词的意思,当网络舆论事件高频出现,我很想在脑子里厘清舆论背后的群体情绪逻辑,却发现无论套用哪个大词,都会显得过于粗暴。
  ⑤于是我开始察觉,知识从来不是一个死物,而是你与世界对话的产物。知识不是一堆材料,更像是思考过后价值内化的过程。你争论过的观点、反复咀嚼过的困惑,都会一点一点,在你脑子里沉淀成判断力。这些经历会最终内化为你思考问题与筛选观点的信息库,影响你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做决策,如何与他人交流。它并不直接体现在考试成绩或学历上,也不一定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回报。它可能只在你表达一个观点时,用词更精准一些;在面对复杂议题时,能分清事实与立场。
  ⑥我遇到过一些知识浓度很高的人,他们不见得学历最高,但很快就能听懂一个新领域的问题结构,能快速辨别信息中的水分。他们的知识,不是靠“知道得多”体现的,而是在“知道怎么想、知道怎么用”里显露出来的。
  ⑦我始终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讨论公共议题,她沉默良久,说了一句:“我不知道怎么想更对。”但却在讲完这句话之后,从不同角度都梳理出了各方的利益动机。当你和人进行深入交流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人可以在面对复杂的社会议题时,说出一段清晰诚恳有逻辑的看法,也有人只能用一个梗终结掉话题。
  ⑧如今我们面对的是高度复杂的社会,问题比以前更难,标准答案越来越少。一个人如果没有自我搭建的知识框架,只能在浪潮中被裹挟。甚至连判断一个看起来很权威的人士是否在胡说八道的能力,都依赖你是否掌握了某些基础知识。
  ⑨知识从来没有贬值,只是它在升级——过去它可能是通往体面工作的门票、是一纸文凭,而现在,它变成了一种认知能力,即能不能跨领域理解问题、能不能快速学习一个新技能、能不能独立判断真假信息,且不再奖赏轻浮、不再迷信权威、不再因为谁背了几本书就给他过多加持,只对那些愿意花真心去理解世界的人打开一扇窗;而我也在期待自己慢慢变成这样的人,读书不求快,写作不求火,同时更常提醒自己“你看到的,不等于你理解了;你理解的,也不等于你能用出来”,所以我不觉得知识贬值了,它只是更属于那些不再轻易说“我知道”的人了。
  1.下列对知识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识和信息不同,能迅速获取的是信息而非知识。
  B.知识与学历不等价,学历只能证明受过某些教育。
  C.知识不是一个死物,而是思考后价值内化的过程。
  D.知识虽无法帮助人们赚钱,但是有利于人际和谐。
  2.下列对“知识浓度很高的人”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学历不一定最高,但能听懂新领域的问题结构。
  B.面对复杂议题能清晰诚恳且有逻辑地表达看法。
  C.面对高度复杂的社会问题,能给出标准的答案。
  D.具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盲从于大众或者权威。
  3.作者认为仅仅“知道知识”并不算拥有知识。做到哪两点才算真正拥有知识呢?请根据第⑨段内容简要概括。(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4~7题。(20分)
  枯叶的预约卡
  ①没有想到,我来这里已经整整一个月了。最初只是想住上十来天,不料临近时意犹未尽,一而再再而三将返程日期向后推。我问自己:是什么拽住了你返城的脚步?
  ②这个地方,在我居住的大都市西北方向一百公里外,处于平原向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高出城里五百米,年平均气温也要低上五度左右。畏惧越来越溽热难熬的夏天,于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