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520字。

  2025-2026学年度上期高2028届10月月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③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④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以“云”所构成的意象为例,“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如陶渊明《咏贫士》中的“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中的“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如罗隐《寄渭北徐从事》中的“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如陶渊明《停云》中的“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⑤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⑥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材料二:
  ①整体而言,中西语境中的“意象”概念最核心的区别在于,西方“意象”就是“图像”借助象征方法在读者内心中的呈现,其意义的生成具有多义性、弥散性,而中国意象则是基于某种共识来生发,其意义的生成遵循特定的路径,两者在意义生成机制上有着本质性的差异。
  ②具体来说,西方“意象”在接受者内心中的呈现是没有稳定模式的,每个读者基于自己的个体接受图式而创造出差异性极大的想象空间。而中国意象在具体生成的过程中,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物象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挑选或思想感情的点染就能进入诗中成为意象。
  B. 诗歌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带有诗人主观的色彩。
  C.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这导致诗人融入的情意不同。
  D. 中国诗歌意象的意义指向是稳定的,“约定俗成”的,因而是固定不变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梅”这一意象固定地带有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是古代诗人长久不衰地书写、题咏的结果。
  B. 物象是构成意象的基础,诗人可借物象虚构创造出神仙、灵异等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如李白诗中“仙之人”。
  C. 西方“意象”是“图像”通过象征在读者内心中的呈现,而中国意象则是基于“约定俗成”的文化意义来生发。
  D. 西方读者基于自己的个体接受图式而创造出差异性极大的想象空间,是因为西方读者更重视个性自由。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C.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
  D.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4. 材料二在论证中国意象的独特性时,采取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月”是如何成为意象并引发游子共鸣的?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对比中西意象概念,深入剖析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独特审美机制。材料一从物象到意象的艺术转化过程,展现了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材料二则通过中西对比,凸显中国意象“约定俗成”的文化共识性。两则材料共同构建了中国诗歌意象体系的民族性特征。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或”错,原文材料一第②段是“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应是“和”。
  C.“……这导致诗人融入的情意不同”错,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一第④段是“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可知,“融入的情意不同”是原因,“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是结果,因果倒置。
  D.“因而是固定不变的”错,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人由于自然意象所自带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指向性”可知,中国诗歌意象的意义指向只是“相对稳定的”,并非“固定不变”。
  故选B。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荷
  鸿林
  藕肥的日子,荷塘就瘦了,原本的碧绿和粉红已被浓浓的秋色逼开去。水排干了,膏腴般的黑泥里卧着无数洁白粉嫩的莲藕。几只秋鸭摆着笨笨的身子,伸着长长的脖颈在浅浅的泥水中寻找着什么,间或叼起一枚白亮亮的小鱼来,得意地“嘎嘎”直叫,惊得停在残荷上的翠鸟扑扇着翅膀不情愿地飞开去。
  秋荷挖着藕,不时抬起头掠掠额前的头发,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