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8390字。

  高2027届2025~2026学年度(上)10月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处于政局大动荡,社会大冲突的时代,他们对于如何维持人间的和谐十分关切,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智慧之谈。提到人类的和睦,人们总是会首先想到孔门“和为贵”的名言,无论是个体间的矛盾、族群间的冲突,还是国际间的纠纷,当和解的曙光出现时,总是以“和为贵”作为解决纷争的最高原则。孔门的这句名言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讲的:“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在这里,“和为贵”是“礼”的运用,用现在的话讲,主要是以社会规范为制约,无论大小事体都要做得合适恰当(“小大由之”)。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同的问题,本来就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公共论题,“和”作为认识论的一个概念,最早是由西周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济”),战国时的晏婴用“和”指不同事物相成相济的词义,引申而指“可”与“否”的相互统一,明确提出言论开放的主张。不过,孔子认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他与晏婴在这个问题上持着不同的看法,将“和”的相成相济的概念纳入到自己的礼制体系中来,认为君子求和,是在一定的原则“礼”之下,而小人的“知和而和”,是为和而和,“不以礼节之”,是君子所不取的(“有所不行”)。
  孔子主“仁”而言“和”,但都是在周代礼制的大前提下。而墨子是周代礼制文化的反对者,他对宗法制度在政治上的弊端有敏锐的观察,指出“亲亲”的政治体制是造成“骨肉之亲,无故而富贵”的根源;他反对世袭制,主张“官无常贵,民无常贱”。墨子同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字在《墨子》中约三十见,超过《论语人孟子》的总和。墨子提倡兼爱,认为如果人人都能推广爱心,“上下调和”,则小至父子兄弟可以齐心协力建立美好生活,大则形成上不凌下、官不欺民的政治气候,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和睦稳定。墨子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社会哲学家,在当时的割据战乱局势下,他不仅迫切地期望着一国的安定,“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而且期待四海之内都能再现升平,“天下和,庶民阜”,“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同时,他还反对霸权,指斥大国借用各种说辞干涉、侵略他国的行径(《非攻》“必反大国之说”)。
  韩非子与墨子一样用“上下调和”来描述理想社会,但他的视角与各家不同,强调“刑名参同”才能“上下调和”;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法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这一主张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
  纵观诸子,无不在人文社会的基础上重视“人和”的重要意义,而道家对“和”的重视则更具丰富的含义。道家的“和”不仅讨论人际的和谐,还外延到宇宙的秩序与和谐。《老子》一书言“和”凡八见,同于《论语》,但比《论语》内容上更为哲理化。首先老子在宇宙生成论提到“和”的重要性。《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这一章的哲学含义,历来有多种解释,但将万物负阴而抱阳释为道或万物本身即蕴含着两种对立的原质或势能(阴、阳),则是道家各派以及承袭道家这一观点的儒家学派都共同接受的说法:阴阳本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它们相互交通之后,则形成了一个新生的和谐体。这也是老子相反相成思想的体现,老子的这一思想,两千年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历史文化数千年的发展,民族生命力的绵延实有赖于文化的凝聚力。诸子的和谐观,也是促进民族文化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陈鼓应《道家的和谐观》)
  材料二: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把“和”看作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完美秩序,和平、和睦、和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状态。《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中”是天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门“和为贵”的观念深入人心,当面对各类矛盾、冲突和纠纷时,“和为贵”的思想就成为人们解决纷争的唯一原则。
  B. 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也同样追求“上下调和”的社会理想,他把法治看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C. 相较于孔子、孟子,墨子更为重视“和”的观念,因为在《墨子》一书中“和”字出现的次数远大于《论语》和《孟子》。
  D. 《中庸》所包含的“守中致和”思想,倡导彻底解决外部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差异,最终达到和谐统一的完美状态。
  2. 根据上面的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诸子十分关切如何维持人间的和谐,这与当时政局大动荡、社会大冲突的现实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B. 道家既讨论人际和谐,还探究宇宙的秩序与和谐,说明道家对“和"内涵的理解比其他诸子更加丰富、深刻。
  C. 墨子提倡“兼爱”,他认为只有推广爱心,社会才能和睦稳定,进而形成“上不凌下、官不欺民”的政治气候。
  D. 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外交政策,深受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影响。
  3. 下列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在论证的过程中都引用了诸子原作中的表述,既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也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B. 材料一先分别论述了儒家、墨家、法家、道家有关“和”的理解与主张,最后提出了诸子“和谐观”的重要意义,层次清楚。
  C. 材料一第一段将晏婴主张言论自由与孔子认为发言要受“礼”的节制的观点进行对比,强调了孔子思想的准确性和进步性。
  D. 材料二提出,在人类面临严峻挑战的时代大变局的当下,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能够为人类解决冲突、和平发展指引方向。
  4.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孔子与墨子提倡的“和”是有区别的,请概括两者的不同。
  5. 当今世界动荡加剧,冲突不断,中华文明中“和”的理念可以为人类解决这一时代难题提供哪些有益借鉴?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唯一原则”错,原文说 是“最高原则”。
  C.“墨子更为重视‘和’的观念”错,原文说的是“墨子同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
  D.“倡导彻底解决外部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差异”错,原文说的是“积极推动……运动转化”,矛盾和差异是一直存在的,不会彻底解决。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古愁
  刘晓峰
  两千五百多年前,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孔子和赫拉克利特面对一条河,都说了一句非常有影响的话。
  河边的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边的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对于赫拉克利特,河流是不动的河床构成的空间,流动的河水代表着一个流动的时间点。当人涉足水中,每一刻流过河床的河水,都是互不重复的时间点。如此面对河流的赫拉克利特,思考的核心是变动。在他那里,万物永远是变动的,是永远按照一定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