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38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2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们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建构。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B.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1)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2)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     
  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
  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
  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
  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请简要概括说明该过程。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古称三不朽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士非此三者,无以托于世而列于士君子之林矣。兼之者,其命世之豪杰乎!道德不足,则功业、文章亦足表见。若夫希世取容,求为富贵利达而已,又何足比其数也。我朝英贤辈出,其以道德、功业、文章名世者,代不乏人。余尝窃高山之仰,景行先哲。
  诚意伯刘公墓,少通《春秋》,长务理学,尤精兵法。会太祖定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