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36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字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表意文字体系,天然蕴含着丰富的组合可能性。叠字,即将两个单字重叠起来,使原本较为单一的语义附带上被丰富和强化的情感氛围。其运用能够营造出更加生动的情感氛围和更加深邃的意境,从而使读者更具在场感地体会到诗人所力图传达的情感内涵。
以《诗经•采薇》为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其中的“行道迟迟”,如果“迟”只用单字,改为“行道迟”,那么读者只能在表述中了解到“行路缓慢”这一字面语义,但将“迟”字叠加,变成“行道迟迟”,征人在返乡途中那种脚步沉重且迟缓的感觉就被带出来了,读者的感受开始升华到情感体验的范畴。“杨柳依依”用叠字把离家时村口杨柳的轻柔摇曳之态生动呈现,而“雨雪霏霏”则把此刻路途艰难迷茫的场景勾勒出来,都赋予所描绘场景以生动的情感意味。
后世诗词也依循着这一创作路径,相应的诗词案例不胜枚举。如汉代《古诗十九首》里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陶渊明《停云•其二》:“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这些作品都是以叠字的方式为意象世界拓展出更为广阔而深邃的审美空间。
当念出单字时,只能直观字面语义,而且这种语义往往缺乏真实语境中的感情色彩,显得较为单调和苍白,使读者只能抵达“概念意义”。而组合构词的作用就在于能让读者进而抵达“审美意味”,获得更为丰富、真切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摘编自简圣宇《汉字组合构造拓展诗词审美空间》)
材料二:
叠词是汉语特有的韵律美学。2024年央视春晚舞蹈《锦鲤》中,舞者以“款款”游弋之姿模拟锦鲤动态,既强化动作的舒缓感,又暗合“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古典诗词更将叠词运用至化境: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写尽愁绪层叠;《诗经》“关关雎鸠”则以拟声叠字模拟雎鸠和鸣,铺垫慕恋之情。这种修辞不仅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更通过复沓形式深化情感浓度。
然而,当代网络语言中,“好好看”“绝绝子”等新型叠词频现。语言学家指出,此类表达虽具传播活力,却需警惕词语低质化和语义泛化风险。如某小学作文中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叠字通过叠加单字,能丰富和强化原本单一语义的情感氛围,使诗词意境更加深邃。
B. 《诗经•采薇》中的“杨柳依依”“雨雪霏霏”,通过叠字强化了视觉形象,但削弱了情感表达。
C. 古典诗词中的叠词运用,能引导读者从“概念意义”的认知升华到“审美意味”的情感体验。
D. 当代网络语言中新型叠词的出现,虽具传播活力,但也可能带来词汇贫乏化等问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经》到汉代古诗,再到唐宋诗词,叠词的运用一脉相承,体现了我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传承性。
B. 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与《敕勒歌》的“天苍苍,野茫茫”,都展现出叠词增强情感浓度的效果。
C. 现代新诗完全摒弃了叠词的音韵功能,转而追求语义的直白和冲击力,与古典诗词传统彻底割裂。
D. 方言叠词如吴语“慢慢叫”,因其植根于特定的地域文化,被认为比某些网络叠词更具表意的精确性。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叠词的使用,最能体现“强化听觉感受”的一项是( )
A.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C.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D.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叠词在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主要审美功能。
5. 材料二指出,当代网络语言中的新型叠词需警惕“低质化”风险,而方言叠词则因其“文化根性”受到肯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在现代新诗创作中应如何合理运用叠词。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一坛猪油》(节选)
迟子建
一九五六年,我三十来岁,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初夏,我收到男人老潘的信,说林业工人可以带家属了,让我处理了家当,带着孩子去投奔他。
家里的东西都给了老潘的弟弟,唯独两间泥屋难出手。村头的屠夫霍大眼想用它做屠宰场,提出用一坛猪油来换。我跟着他去看那坛子。那是个雪青色的坛子,上着釉,亮闪闪的,一尺来高,肚子微凸,勒口是明黄色的,像戴着金项圈。我一眼就喜欢上了。掀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