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390字。

  湖北省2026届上学期八校一模联考
  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唱和诗符合诗的规律,也是旧体诗的一种。此唱彼和的唱和诗最早出现于《荀子•乐论》中的“唱和有应”。“应”即响应,有两层意思:一是唱者应约相和,二是和者被唱诗感动认为应该相和,便主动和之。两者都是自觉酬答,故这类诗又叫“应和诗”或“酬唱诗”。
  唱和诗的内容一般包括酬答、叙旧、感怀、论道、研艺、宴请、赠别等。方式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直接的有宴请时的即席成吟,间接的有别后赠答。“和”的方式有同题相和,也有异题相和;有步原韵的,有只是意和而另选韵脚的。不论以何种方式唱和,都是诗人在沟通、交流彼此间的思想情感,以达到相互理解、双向共鸣的目的。从深层意义上说,诗人唱和体现的是“和为贵”“礼尚往来”“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由于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交通不便,再加上世事复杂、人生艰难,诗人们难得相见,这样宴席就成为最好的唱和场合,但大多数时间诗人们只能鸿雁递信、鲤鱼传书,在纸上唱和。
  “唱和”不论叙旧、感怀或言志寄情,都是诗人的双向审美活动。通过和诗,诗人可以共同分享审美愉悦,以达到心境和谐。这种和谐共鸣的交响声势,足以感染读者,并启迪其智性,陶冶其情操。以诗的生态系统说,唱和诗是诗的一种。少了它,系统会失去平衡,从而显得单调;有了唱和诗,诗坛才热闹而富有生机。
  从创作角度讲,诗的唱和有利于诗人相互借鉴创作经验,切磋诗艺,提高创作、欣赏水平,提升精神境界;同时还可以使诗广泛传播,所谓“一人唱,千人和”,佳作才可以家喻户晓、流传千古。如郭沫若写《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表达对唐僧的不满,说他“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要“千刀当剐唐僧肉”。毛主席则和诗《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教郭沫若分清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讲究教育与团结。这首和诗显示了人民领袖的伟大胸怀与气魄,使郭沫若深受教育。
  当然,由于诗人的思想艺术修养、境界有别,或受时尚的影响,唱和诗同其他类型的诗一样,难免有写得好与不好、雅与不雅之分。历代都有虚应故事、逢场作戏的唱和诗,或对名人盲目吹捧,或平辈之间相互恭维,这些诗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对这些唱和诗的批评自然有利于净化诗坛空气,但不能因噎废食,不加分析地盲目贬斥,笼统地否定它们的价值,更不能为泼污水连盆中的孩子一起倒掉,只能因势利导,提倡写好的唱和诗,这样既有利于诗人间的互相关怀,又有利于社会和谐。
  (摘编自秦中吟《正确对待“唱和诗”》)
  材料二:邺下时期,北方一统,人才荟萃,铸造了魏晋唱和诗的第一个高峰。建安九年,曹操占据了邺城,建安十三年,曹操攻破南方学术中心荆州,将王粲等文人学者会集到邺城。天下人才荟萃于兹,使邺城成为当时的文化学术中心。及至西晋太康时期,天下一统,人文鼎盛,又迎来了魏晋唱和诗的第二个高峰。西晋的文学活动发达,有华
  1.下列关于“唱和诗”的阐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唱和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具有“应”的特征,诗人可以是应约相和,乜可以是主动相和。
  B.唱和诗内容丰富,方式多样,但目的都是沟通、交流思想情感以相互理解、产生共鸣。
  C.创作唱和诗能让诗人共同分享审美愉悦,也能让诗人相互借鉴创作经验,提高创作、欣赏水平。
  D.唱和诗蕴含着诗人和谐共鸣的交响声势,比其他诗更能感染读者,启迪读者心智,陶冶读者情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体现辩证思维,既总结了好的唱和诗的意义和价值,也提出了如何对待不好、不雅的唱和诗。
  B.材料一举毛泽东与郭沫若唱和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唱和诗可以使诗广泛传播,让佳作家喻户晓。
  C.材料一对唱和诗的介绍是从整体出发,而材料二则是聚焦魏晋,详细介绍这一时期唱和诗的发展状况。
  D.材料二整体上是“分一总”结构,每段内容都有比较明确的中心观点,事例丰富翔实,行文思路清晰明确。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唱和无论采用的是即席成吟还是别后赠答的方式,在深层意义上体现出的都是人文关怀。
  B.古代社会的诗人们难得相见,宴席就成为最好的唱和场合,宴席上创作的唱和诗水平也是最高的。
  C.西晋文学活动发达,多次举办文学集会、尚书台诗歌唱和,这一时期的唱和诗都是在园林台阁创作的。
  D.石崇编纂《金谷集》、王羲之编纂《兰亭集》不仅是为了汇集诗人们创作的诗歌,也有名传后世的动机。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二的最后说“魏晋诗歌唱和是文学自觉过程中最鲜明、最生动的体现”,请你结合材料二加以阐释。(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驯马
  欧阳明
  看着牧场上蹦跶的马驹,格鲁禁不住又皱起了眉头。
  这马该驯了,再拖下去驯起来就难了。到时若是驯不好,说不定哪天就跑出去变成野马了。格鲁心里想。
  其实格鲁就是驯马的高手,只可惜现在上了年纪,没气力和马犟了。驯马,其实就是看人和马谁犟得过谁。现在,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儿子能马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