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790字。
四川省绵阳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A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在许多的大学职能部门在搜集信息时,都习惯要求老师填写自己专业所属的第一、第二甚至第三级学科,历史学界的研究者也喜欢自称所属学科专业是什么学什么史。①如果只是图个方便,当然无妨。②如果真的自认为是某学某史的专门研究者,抱着这样的观念态度去研究学问,遇到问题,往往首先存了“专门”之见,不去研究问题的整体,要么看不到那些专门之外的方面,要么看到了,但因为与本身研究的理论方向不吻合,放不进专门的理论研究架构,也是略而不论。结果,就会出现同一人事在不同的分科界域中看法却截然相反的情形。这与其说是研究历史,毋宁说是“创造”历史。
(甲)不同的分科在研究同一问题时,在认识上往往会相去甚远,仿佛所呈现的历史图景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人事。诸如此类的情况正是分科不同、学科视角有别、侧重各异所导致。在认识上出现截然相反的结论,不禁令人怀疑是否各自囿于自己的研究范围,以致研究过程如盲人摸象。史学研究如果囿于自己专门的学术体系,形成自成一体的小圈子,在理论架构、史料解读等方面形成一定之规,不看、不学、不顾及其他分科,不愿与相关分科沟通联系,势必会陷入坐井观天的窘态。
两个历史分科之间如果缺少沟通,往往会自说自话。例如,研究某一时代文化史的学者和研究通史的学者,由于缺少交流,可能会对同一历史文化现象,产生不同的理解。没有交流与沟通,非但不能透过形形色色史料的记述,逐渐近真并得其头绪,反而会被材料的各说各话牵着鼻子走。人们心中的历史都不尽相同,使得在研究层面各执一词。这虽然能够满足各种分科小圈子内的自恰,提供坊间茶余饭后的谈资,但一旦与外界沟通联系,沙上筑楼产生的幻象就会瞬间破灭。
(乙)历史上单体的人事之间,存在全方位无限延伸的联系。人们无法预知究竟哪方面、何种程度的联系对于认识理解该人事的作用具有何等的重要价值。许多问题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往往不是直奔主题的有意栽花,而是相关研究的无心插柳。有分科及专门的成见,容易预设阅读的范围和努力的方向,可能会出现先预设架构、再填充材料的情况,这将导致历史被切割为互不关联的片段。如此一来,其视野必然有所偏蔽,其选材也必然有所受限,其做法难免削足适履。
史学为一切历史分科及方法的总汇,治史不宜分科。若是有了分科的界域成见,无论如何努力,恐怕都难以实现真正的超越。所以,治史必须在整体之下研究具体,胸有成竹,才能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先有整体,可将具体安放到适合之处,再求精深,不仅可免偏蔽,而且能够贯通,让研究更加入木三分。
(摘编自桑兵《不分科的专题研究》)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学科”的概念开始出现。这是关于知识体系的一次重大转变,造成转变的原因有两个。第一,随着科学的发展,研究走向深入。从16世纪开始,随着科学的快速发展,学科开始分化,先后形成了解剖学、医学和生物学等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这种情况使以前那种全科型“人才”被边缘化
(钱乘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历史学者致力于建立各自的学术体系,搭建各自的理论框架,这导致历史专业分科有逐渐细化的趋势。
B.材料一用“庖丁解牛”阐明了在整体下研究具体这一治史路径的好处,“庖丁”指的是那些研究通史的历史学者。
C.材料二认为从 16 世纪开始,随着科学不断发展,以前的全科型“人才”难以满足需要,于是专业人才应运而生。
D.材料二提出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之前,应先学习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再进行分科研究,这样才能实现学科融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一段中两个假设句的作用不同,第一个假设句体现了论述的严谨性,第二个假设句引出了写作内容。
B.材料一多处运用成语,如“盲人摸象”“坐井观天”“削足适履”等词语,形象地表明分科研究存在的问题。
C.材料二从文理科研究两个层面,分别举例来证明“分科的优点在于使研究走向深入”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D.两则材料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均在文章的开篇提到了分科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标题的一项是(3分)
A.学科为什么需要交叉 B.为什么会出现分科
C.分科的优劣分别是什么 D.现代还需要全科型人才吗
4.下面是李华同学整理的有关“洋务运动”的研究内容。请结合材料一,判断该表格中的内容更适合用来印证甲段还是乙段的观点,并写出理由。(4分)
分科 结论 依据
革命史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本质上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但最终走向了失败。 洋务运动由地主阶级主导,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未触及君主专制制度与封建生产关系,无法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覆灭,标志其“中体西用”路线的失败。
经济史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借兴办民用企业谋求中国富强,虽推动了资本的积累,但也存在先天局限。 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技术、管理经验与市场基础;但企业受封建官僚控制,存在效率低下、腐败等问题,未能真正培育出独立的民族资产阶级。
近代史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它推动了经济、教育、军事的转型,具有进步性。 经济上,民用企业引入资本主义经营模式,冲击了自然经济;教育上,新式学堂与留学教育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军事上,近代海军开启了国防现代化,为后续改革提供了基础。
5.两则材料都明确指出“分科”会给学术研究带来负面影响。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梳理两则材料中关于“负面影响”的相同之处。(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进香客莽看金刚经 出狱僧巧完法会分(节选)【注】
凌濛初
吴中洞庭山位在太湖中间,非舟楫不能往来。洞庭山中有一寺庙,流传得一卷白乐天手写《金刚经》,算是千年来稀奇古迹。嘉靖四十三年,吴中大水,田禾尽淹,米价暴涨。寺中有一僧,法名辨悟,得住持准许,拿经书下山找相府当了五十石米,却遇好善的相国夫人还了经书,把这五十石米送与寺中。这日,辨悟便携经卷乘船归寺。
船中人你说张家长,我说李家短,不一时行至湖中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