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860字。
四川省南充市南充高中202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广场仪式中,天安门广场通过精心的符号编排与空间重构,由物理场所升华为承载民族集体记忆的“仪式场”。这一转化依托视觉与空间语言的系统运用,并以“经典再造”的方法引导历史叙事的当代转译与情感动员。主题年号台以14座烽火台象征14年抗战历程,14只和平鸽喻示胜利与和平的当代价值;色彩系统通过“丰饶金”至“曙光红”的渐变,隐喻民族从磨难走向光明的历史进程;观礼台以“众”字形与中轴线布局形成空间上的聚合结构,将个体纳入“共同体”的共在秩序。这些符号强化了抗战叙事的可感知性,以高度编码化的艺术语言实现历史记忆的审美转化与公共传递。
天安门广场作为中国革命历史记忆的浓缩之地,其空间本身即构成一部“立体的史书”。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毛主席纪念堂的肃穆氛围、人民大会堂的宏伟形制,共同构筑了一个关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前文本。在这一深厚历史语境中,纪念仪式的设计通过符号的叠加、重组与行为调度,将静态的历史地标激活为动态的仪式舞台,赋予每一处仪式元素以超越日常的文化意涵。开场时3000名参与者共同转身、面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身体动作,在场所的历史厚重感中被赋予“铭记历史、面向未来”的象征意义,成为接续往昔与当下的符号,在与广场固有建筑的精神对话中呈现从物理场所向意义空间的仪式性跃迁。与此同时,“三人成众”的观礼台、庄严列阵的方队、飘扬的红旗、释放的和平鸽,与天安门广场固有的历史景观相互交织,共同编织出历史胜利、爱好和平、追求民族复兴的当代表达。通过这些符号的多重互动,广场的每一寸土地转化为承载象征意义的场域;大众传播媒介的参与,使观看者也成为“在场”的参与者,沉浸于被强大历史叙事所包裹的“情感—意义”结构之中,完成从地理空间向记忆之场、从个体体验向集体认同的深刻转化。
将弥散于民间、潜藏于家庭的个体记忆凝聚为具有情感黏结力与历史延续性的集体记忆与民族记忆,需要构建一套可共享、可感知、可参与的“符号—行为—情感”系统,以此消除私人经验与集体叙事之间的隔阂,实现记忆的重新语境化与价值共识的当代锚定。这一过程体现记忆的社会建构本质,呼应“集体记忆”理论的核心命题。相关论述强调,记忆并非孤立的个体回忆,而是在社会框架中被选择、组织与再现的“心理—文化”过程,如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指出,“我们自己能够回忆起一种
(选自《面向世界的纪念:空间、情感、共识的仪式美学实践》,有删减)
材料二:
新华社香港 1997 年 7 月 1 日电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香港礼宾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5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
(周婷 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有删减)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天安门广场的纪念仪式中,主题年号台以14座烽火台象征14年抗战历程,这一符号强化了抗战叙事的可感知性,实现了历史记忆的审美转化与公共传递。
B.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毛主席纪念堂的肃穆氛围等共同构筑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前文本,使天安门广场成为革命历史记忆的浓缩之地。
C. 纪念仪式中3000名参与者共同转身面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身体动作,被赋予“铭记历史、面向未来”的象征意义,这体现了符号的叠加、重组与行为调度。
D. 从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的跨越依赖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意象与集体仪式,如《松花江上》的歌词,它作为孤立的抒情句段,能引发人们的共情,成为集体认同的起点。
2.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方法及整体结构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为“总—分—总”结构,开篇提核心观点,中间展开论述,结尾总结仪式场对集体认同的意义。
B. 以“14座烽火台”“3000人转身”等为例子,旨在证明“集体记忆需依赖媒介传播”的核心观点。
C. 将“过去”比喻为“古老建筑中留下的石头,借比喻论证阐释个体记忆经转译可成为集体认同生成的基础。
D. 以《松花江上》歌词作为实例,直接论证“音乐是承载集体记忆的唯一载体”这一关键说法。
3. 如果给材料一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从战争岁月到和平年代:天安门广场的历史变迁
B. 仪式与仪式场生成:抗战记忆的符号化转译
C. 抗战胜利80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纪念活动
D. 歌声与景观:天安门广场纪念活动的情感动员
4. 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请为“仪式场”下定义,要求体现其核心特征,不超过60个字。(4分)
5. 结合文本,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通过哪些相同的方式达到“仪式激活历史记忆”的目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蓝色冰河
汤成难
索朗老人一早就去了铁悬桥,他要去看看赞斯卡河河面的冰冻情况。一夜过后,冰又厚了一层。这条冰河是查村通往县城的唯一途径,地处喜马拉雅山下,一年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处于冰封状态。
索朗老人从河谷上来,就定了出发的日子。随后老人又提着一壶酒、一把松枝、几根哈达,踩着积雪爬上山顶寺庙。把哈达献给佛祖,又虔诚地添了供灯,在佛祖前认真磕长头。做完这些,老人走到院里,把松柏枝放进煨桑炉,火苗霍地挺出来,瞬间将松柏枝条化为霭霭烟雾……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他们就动身了。索朗老人、多吉、达瓦、达瓦父亲,四个人组成一支队伍,此行目的是将多吉和达瓦送到县城的学校去。学校还有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