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210字。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冬日的清晨,五指山云雾缭绕,层林尽染,迎来了红叶观赏期。身着迷彩服、头戴遮阳帽的护林员王大德套上胶鞋,跟妻子告别后,跨上摩托车开始了他一天的巡山之路。像王大德这样的护林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五指山分局水满管理站共有40名,每人负责的巡护区域都在3000亩以上。除了为护林员配置巡护App,实时监测护林员的巡山情况、管护情况,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还搭建起包括红外线热感应触发相机在内的监控网络,建立涉林问题线索全流程闭环指挥调度机制。同时,信息化数据已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智慧雨林平台、巡护终端系统等实现共享,4269平方公里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在屏幕上点击出来,就能够监测到。
  五指山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建立“生态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土专家”“田秀才”作用,不断充实壮大农林科技人才队伍。出台遴选认定制度,向全国遴选科技创新人才,目前共选派了169名生态科技特派员,做到59个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实现了人才要素向农村农业的逆向流动。组织科技人才前往福建、宁夏、浙江、云南等地学习先进工作经验,累计举办培训10期,培训321人次。
  (摘编自《光明日报》,《五指山下,绿色新画卷徐徐展开》,有删改)
  材料二:
  我的木工小作坊位于一个破败的家族农场上,那片土地曾养活了三代人。跟当时的几十家农场一样,我家也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农业工业化日益成为主流的时代,像我们这样规模的小农场再也生存不下去了。几十年来,家族农场的丧失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所以我从很多方面努力去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未来地球》这本书就是我努力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巡护App与红外线热感应触发相机共同构建起了涉林问题线索全流程闭环指挥调度机制,能有效保护五指山林区的生态安全。
  B.为了实现人才要素向农村农业的逆向流动,五指山市出台了遴选认定制度,不断充实壮大农林科技人才队伍。
  C.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虽然没有对工业化和不断兴起的现代化表达自己的忧虑,但他的行为表明了他的态度。
  D.自然科学能够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但需要利用技术,这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常常不能触及问题根源的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多处使用精确的数据,分别表明科技在生态保护监测中的作用及五指山市对技术人才的重视。
  B.材料二中作者对《瓦尔登湖》及梭罗行为的解读是为了树立“靶子”,引出后文自己对于生态的观点。
  C.肯•希尔特纳认为,对技术和城市化的背离,会造成前所未有的环境灾难,这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验证。
  D.因为城市化和技术的发展,人们根本不可能在郊野追寻到他们梦中更简朴的乡村生活,实现自己的目标。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生态保护修复的必要性源于      ①    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以海洋生态系统为例,过度捕捞、塑料污染、过度的近岸开发等活动已使全球约60%的海洋生态系统面临退化风险……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首先是整体性原则,必须将生态系统视为有机整体,避免碎片化治理。其次是自然优先原则,要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最后是协同性原则,要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      ②    的统一。在实施路径上,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制定差异化的修复策略,完善多元参与机制,    ③    。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两则材料均体现了“科技与生态”的主题,请简要分析二者内容上的异同(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国宝(节选)
  祝勇
  易东篱骤然醒来的时候,寒风正在窗外咻咻地刮着,像无形的怪兽,在紫禁城的夹道里横冲直撞,飞檐上的脊兽被风打磨出了包浆。天色正阴沉下来,室内没有开灯,晦暗的天光自窗口倾泻下来,有气无力地垂落在桌案上一堆纸页上。他强打精神,挺起僵直的腰身,随手理了理桌上的文件,一页电文映入他的眼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