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190字。
2026届高三10月适应性月考(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主持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华民族在对真善美的求索中积累了深厚的生活智慧,形成了丰富多维的审美生活样态。请谈谈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哪些生活美学理论资源?
袁劲:以生活美学为视角,我们可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主轴里寻得理论资源。首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秉持“尽善尽美”的理念,既在制度上注重“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更在生活中高扬“曾点气象”“孔颜乐处”。其次,道家的“大美无言”“法天贵真”思想,体现在老子以辐毂论虚实有无和庄子关乎解牛的寓言里,是富有生活智悬与生命情趣的顺其自然之美。最后,中国化的佛禅思想,于行住坐卧中参悟翠竹黄花的禅意与诗意。叶朗先生曾提出,“一个人的审美意识不一定表现为理论形态”。我们对生活美学资源的探绎,可不围于常见的理论形态,不妨兼顾抽象的理论话语与具体的审美活动。如此一来,古人对于时空事物的大量审美经验也可进入我们的视野。例如“居”,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则代表了尚雅的文人趣味和居住风尚。
康倩:探析生活美学理论资源,可聚焦儒家的伦理美学、道家的自然美学、禅宗的觉悟美学、《周易》的“生生”美学这四大核心脉络,它们共同铸就了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哲学基因—“道器不二,即用显体”,塑造了“日用即道”的中国审美生活范式。第一点是儒家的伦理与审美交融的“礼乐文明”。孔子提出“尽善尽美”,强调道德之“善”与艺术之“美”的内在统一,其核心在于将伦理价值内化于心,赋予日常生活以深厚的社会责任、道德底蕴、审美意趣。第二点是道家讲求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境界。道家美学塑造了崇尚无为、朴素、野趣、自然韵律的生活审美观。第三点是禅宗平常日用中的“当下觉悟”。其核心智慧“平常心是道”,主张在担水劈柴、吃茶洗钵的寻常日用中体悟真如佛性。第四点是《周易》强调宇宙生命刚健不息、动态和谐。易学思想为生活美学提供了深刻的宇宙论基础与辩证思维。
主持人: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审美瞬间”,在哲学层面,生活美学对个人和社会具有哪些现实价值?
康倩: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现实价值可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对个体的启示。数字时代加剧了“悬浮的头脑”与“疏离的身体”间的割裂,生活美学有利于安顿心灵,通达自由之境。传统美学强调“技艺修身”,超越“瞬时刺激”获得“深度愉悦”,这种内生性的愉悦更能滋养心灵。二是对社会的启示。构建情感共同体,涵养伦理秩序,传承文化基因。三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重构。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的核心是追求“天人合一”,展现了“天人共生”的生态智慧。四是对文明发展的启示。生活美学通过日常审美实践,弥合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社会的割裂,倡导一种感官丰富、心灵充盈、伦理自觉的“整全生活方式”,为构建更具人文温度的现代文明提供智慧支撑。
袁劲:朱光潜先生曾在《文艺心理学》中描述“审美瞬间”:“在观赏的一刹那中,观赏者的意识只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占住,微尘对于他便是大千;他忘记时光的飞驰,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丰富的“审美瞬间”,无论是香令人幽、茶令人爽、琴令人寂的直觉,还是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风外听竹的发现,都有助于个人回归经验性的本真生活,重新发现“附近”和“远方”,进而在从容自如中,疗愈精神的“内卷”乃至“倦怠”。
主持人:当代生活美学转型发展应指向何种生活方式?如何在充斥着碎片化感官刺激的生活中,真正获得真实的审美体验?
王一楠:当代生活美学的转型目标指向一种在平凡日常中感知意义、通过具体行动创造价值的生活方式。面对无所不在的碎片化感官刺激,强调审美体验的纯粹性和非功利性仍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对自然风景之在场的欣赏,还是对生活场景之气氛的体会,都应秉持“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审美态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现)与“望”的一字之差极富典型性地说明,在和谐自足的躬耕情境中,山的登场不依靠人的谋划或意图性的找寻,而是不期然地浮现在人的行动背景中,被人的闲适情志照亮。
主持人:生活美学不仅是关于审美生活的学问,更是通达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请谈谈我们应如何建立与生活的“审美联接”?如何在对生活美学的体悟中,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康倩:首先,我们可以在日常器物与活动中发现超越性总义,建立“审美联接”的基石。中国美学传统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但其请髓更在于“道不离器”。古人饮茶、赏器、莳花、焚香,非止于感官享受,而是在这些具体可感的“器”局“事”中,体悟宇宙秩序、人生哲理与生命情调。其次,我们可以在主客交融中深化生命体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国美学崇尚“天人合一”,体现在生活美学上,便是“物我共感”。这种审美不是冷眼旁观,而是将自我情感、生命节奏投射于外物,同时让外物的生机反哺内心,形成双向滋养。最后,我们在生活实践中还要追求内在修养与外在形式的和谐统一。
王一楠:当代生活美学顺应了新兴艺术形式和艺术媒介的变化,以时代眼光重审中国古代美学资源和思想传统,但由于其审美对象不限于精英主义式地对经典艺术品的欣赏而涵摄更广阔的情境与内容,因此亦面临三重困境:一是感官刺激对深度体验的消解,二是传统文化的表层化危机,三是AI创作和机械复制对原真性的替代。故而,应更加重视发挥美对生活、对历史、对个体本真的“照亮”作用。建立与生活的“审美联接”,也意味着在肯定日常生活正当性的同时,从自然和功利状态中走出,追求更高远的精神境界,由此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劲认为,对生活美学资源的探绎,应更侧重从古人丰富的审美经验中找寻,而非抽象的哲学范畴。
B.康倩提出,儒家“尽善尽美”的理念强调道德与艺术的统一,其核心是将伦理价值外化为社会规范。
C.中国传统生活美学倡导“道不离器”,即在日常器物与实践中体悟超越性意义,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D.王一楠指出,当代生活美学面临AI创作对艺术原真性的替代,因此应更注重对经典艺术品的欣赏。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康倩和袁劲均探讨了传统生活美学对个体精神困境的疗愈作用,但二者所倡导的实践路径存在一
定的差异。
B.康倩提出的“整全生活方式”理念,旨在弥合感性与理性等多重割裂,体现了生活美学的整合性
与实践性。
C.袁劲引用朱光潜对“审美瞬间”的描述,意在阐释审美体验具有超越时空限制、凝聚生命意蕴的
独特价值。
D.王一楠通过分析陶诗中“见”与“望”的差异,指出审美体验应弱化主观干预而纯然依赖客体的
自然呈现。
3.根据材料,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天贵真——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B.生生美学——《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当下觉悟——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D.物我共感——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4.访谈中,主持人的提问对构建对话逻辑、引导主题深化等至关重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主持人运用的访谈技巧。(4分)
5.本文是一篇学术访谈,语言既有口语化的对话色彩 又创含严谨的学术概念。请结合材料,分析这种表达方式的效果。(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周惠之回家时,下班回来的方梅初和儿子方后乐站在天井桂树下说话。方梅初把手上的电报纸递给周惠之,周惠之一看,说:“太好了,妈妈终于要来苏州了!”
隔了两天,一家三人大早就到轮船码头等候老太太。夕发朝至的船在八点就靠近了码头,方后乐在末尾的船客中看见了奶奶,大叫一声。方后乐搀着奶奶的手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