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1300字。

  安徽省2026届高三年级1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前,考生应在答题卷上正确填写个人信息并粘贴条形码。
  3.考生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应使用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考生回答非选择题时,应使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在本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考生只交答题卷。
  一、现代汉语阅读与语言文字运用(52分)
  (一)现代汉语阅读与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8小题,3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题。
  材料一:
  你能想象吗?在冰冷、高压的万米海沟深处,有一片繁荣的生命群落:密集的管虫伸展着血红色的触手,双壳类软体动物在海底沉积物上栖息,无数微生物围绕着它们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尤为惊人的是,支撑这片繁荣的能源并非阳光,而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化学反应。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研究员彭晓彤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在西北太平洋的千岛-堪察加海沟和阿留申海沟深处——距离海面9533米的深渊中,发现了有记录以来最深的化能合成生态系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论文与简报形式发表于《自然》。
  能量奇迹:化能合成作用支撑的生命链
  与依靠阳光的陆地生命不同,这片深渊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化学反应。科学家指出,化能合成是生命的一种独特自养方式:深渊微生物首先降解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并合成甲烷;甲烷进一步被氧化,伴随产生硫化氢;而硫化氢的氧化过程则为管虫、蛤类等生物提供了能量来源。这一复杂的能量转化过程被称为"黑暗生产力”,在无光、高压的极端环境中支撑起完整的生命链条。深入研究显示,这些化能生物具有独特的代谢途径。深海管状蠕虫体内富含甲烷氧化型共生菌,而深渊双壳贝类中则发现了新奇的硝化型细菌。这种代谢多样性展现了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强大适应能力。
  "静默冷泉":一次意外发现引领的深渊勘探突破
  此次发现始于一次计划外的探测。科考团队在堪察加海沟最深点附近"绕路"时,意外观察到"像草一样密集生长"的管虫群落。令人惊讶的是,该区域并未出现传统冷泉区常见的甲烷气泡喷逸现象。研究确认,这是由于深渊极高的静水压力使甲烷以固态天然气水合物形式存在于沉积物中,或以液态、溶解态形式存在,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静默冷泉”。这一发现让科考人员意识到重要性,他们紧急调整后续20多次潜次计划,聚焦于冷泉与化能生命群落规模的调查。尽管作业海域大雾频发,能见度极低,但通过运维和下潜团队的密切配合,最终确定化能合成群落在海沟中的分布范围超过2500公里。
  (甲)           
  该生态系统不仅分布范围广,更在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研究发现,深渊中的甲烷可能是微生
  物成因,形成了"隐藏的巨大碳库”,这挑战了"深渊生态系统主要依赖表层海洋沉降的颗粒有机质"的传统观点。同时,研究团队在深渊沉积物中发现了大量冰晶石,这种自生碳酸盐的形成可能是深渊无机碳埋藏的重要途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海洋生态学家莉莎•莱文认为,这项研究突破了关于化能合成生命生存极限的认知,揭示了深渊化能生物代谢途径的独特性。
  国际合作:多国携手探秘深渊生命走廊
  此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深海所牵头,联合10余国科研团队共同完成。从发现到论文投稿仅历时半年,体现了国际合作在整合多学科数据、加速深海研究中的关键作用。正是得益于国际合作团队的跨学科背景,才能在这一复杂领域取得突破。未来,科学家将继续探索深渊生命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今年底,深海所的科学家将与合作者奔赴智利海沟,进一步研究化能生命走廊的分布范围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2025年8月4日第1版,有删改)
  材料二:
  对科技新闻的通俗化要求,跟对科普文章或科普读物的可读性要求,至少在语言和表述方式上是相同或相通的。所以,一些题材或体裁的科技新闻作品,可能会具有科普作品的风格。而优秀的科普作品,常常也能给我们的科技新闻写作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在通俗化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深渊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的发现,颠覆了生命必须依赖阳光的传统认知,揭示了地球生命形式多种多样。
  B.“静默冷泉”的形成与深渊极高的静水压力密切相关,使得甲烷无法以气泡形式逸出,异于常规冷泉。
  C.微生物先合成甲烷,甲烷氧化产生硫化氢,硫化氢再为管虫等生物提供化学能量,形成完整的能量链。
  D.研究发现深渊甲烷全部都来自地球内部的地质活动,这证明了深渊生态系统完全独立于表层海洋系统。
  2.填入材料一(甲)处横线上的小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深渊碳库:改写全球碳循环模型 B.“静默冷泉”:深渊甲烷的发现之旅
  C.冰晶石之谜:深渊无机碳埋藏新机制 D.挑战与颠覆:深渊生命的科学新解
  3.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通过发现"静默冷泉"这一科学事实,生动诠释了材料二中"科学来自生活,是一种我们理解自然和生命的手段”这一观点。
  B.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手法,材料一的"黑暗生产力"与材料二的"变电站"比喻,都体现了科技传播中化抽象为具体的表达技巧。
  C.材料一引用美国专家莉莎•莱文的评价,体现了材料二中强调的“科学是一项所有人都可以共同讨论、研究的学问”这一个理念。
  D.材料二中阿西莫夫用将分子排列与生命关系比作砖块与城堡,这与材料一中管虫群落"像草一样密集生长”的写法主要目的相同。
  4.材料二中提到  “科普作家就是一座变电站”。请结合材料一的具体内容,分析这篇科技新闻是如何实现“降低电压”的通俗化效果的。(4分)
  5.材料二指出,科技新闻工作者要让公众“以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社会现象”。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阐述优秀的科普作品除了传播知识,对公众还有哪些重要意义。    (6分)
  6.材料三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原文表述不当的语句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7.填入材料三(乙)处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披荆斩棘 B.白手起家 C.筚路蓝缕 D.呕心沥血
  8.请你结合材料,选取各学科中的一个知识,运用合适的语言和方法,写一段科普性文字,100字左右。(6分)
  (二)现代汉语阅读与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猎人(节选)[注]
  双雪涛
  这天早晨吕东鼓捣了半天晾衣杆,他想办法将其增重,用三指宽的透明胶布缠了一条浴中在上面,然后在阳台上趴了一上午。北京五月已经很热,他盯着楼下那个丁字路口……吕东早上和中午都没有吃饭,中午之后他在卧室看了一会剧本,感到大脑缺氧,在冰箱里找到一只苹果吃了。晚上睡觉的时候饿得睡不着,一直打嗝。刘一朵说,杀手不是饥民,你这样饿着不行。吕东说,这人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