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760字。
广东省肇庆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共10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 (72分)
(一) 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环球时报:您创作《红高粱家族》源于怎样的契机和思考?
莫言: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而《红高粱家族》这部小说创作于1985年,也就是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当时我正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读书,部队组织大家创作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文学作品。我们这些年轻人写抗日战争题材面临不少困难,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也缺乏战争相关的生活积累。所以我在创作时希望换个角度——不聚焦重点战场,而从民间视角、群众视角来呈现。战争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当中华民族面临灭顶之灾时,也迎来了一次伟大的觉醒与空前的团结。《红高粱家族》共有5个部分,歌剧版主要围绕小说前面的部分展开,核心剧情聚焦伏击战等场景,人物确定为余占鳌、九儿、凤仙和刘罗汉等人,主要角色从小青梅竹马,彼此间存在恋爱错位。原本他们像红高粱一样按照自己的逻辑野蛮、自由地生长,可外敌入侵打乱了一切。在国家危亡之际,个人情感让位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这部作品的关键是要突出一种精神,那就是“红高粱精神”。
环球时报: ……
莫言: ……
环球时报:此次您为何亲自将自己的作品改编成歌剧?创作歌剧与写小说有哪些不同?
莫言:几十年来,《红高粱家族》被改编成电影、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唯独没有被改编成歌剧。40年来,这部作品的每次改编都让我有新的认识,我觉得自己有能力把这部小说转化为歌剧剧本。但小说和歌剧有着巨大的区别:小说靠细节塑造人物,而歌剧靠音乐与美学形象打动人。音乐的旋律或优美、或激昂、或低回、或高亢,能充分调动人的情绪。歌剧剧本应该为作曲家提供展现其美学思维的原始材料。但要真正实现从小说到歌剧的转化,难度依然很大。这时,我看到故乡一位画家创作的油画《雪中红高粱》,洁白的雪花落在高粱穗上,那画面给了我极大震撼。紧接着我产生了一系列联想:火中的红高粱、雨中的红高粱、被血液浸泡的红高粱????????????我开始把歌剧剧本当作诗来写,力求将它提升到一定的美学境界。
环球时报:除了《红高粱家族》,您的《檀香刑》《蛙》等作品也被搬上舞台。这些不同艺术形式的改编是否也是您对自己早期作品的重新审视?接下来您会向剧作家转型,还是创作此前未触碰过的文学题材?
莫言:每一次改编都是对原作的一次重新审视,我也希望每一次改编都能让原作得到提升。一部长
(摘编自《环球时报》2025年8月29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言创作《红高粱家族》时选择从民间、群众视角呈现抗日战争,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缺乏与战争相关的生活积累。
B.歌剧版《红高粱家族》的核心剧情,如莫言所说,是为了展现当代精神对老故事的“浇灌”而完全重构的。
C.莫言认为将长篇小说改编成舞台歌剧,关键是要把小说中的大量细节直接转化为音乐的美学形象。
D.随着读者的增多,中国文学的“枝叶”繁茂程度远超西方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访谈围绕《红高粱家族》的歌剧改编展开多次问答,展现了莫言对艺术形式转换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B.原文“联想”一词描述了莫言由油画《雪中红高粱》的具体画面触发,进而拓展到多种场景的思维活动,在此处使用准确。
C.访谈最后聚焦于乡土题材的受众共鸣以及中国文学的国际定位,体现了访谈从文学价值到创作实践的深度拓展。
D.莫言对中国文学成为“世界一流”文学持审慎乐观态度,他既肯定中国文学的成就,也指出其评价体系仍需建立和完善。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小说《红高粱家族》以数十万字的细节铺展构建高密乡的生命史诗,_①_,在文字中承载着野性生命力与民族精神的哲学内涵。而歌剧改编则是一场对文学内核的精准提炼与艺术重构,完成了从“细节叙事”到“诗化表达”的_②_。莫言亲执剧本七易其稿,突破传统叙事逻辑,受油画《雪中红高粱》启发,将红高粱升华为雪、火、血交织的多重意象,以“歌诗”笔法将文字转化为可咏唱的美学符号。在改编中,合并次要人物、_③_,重点强化九儿、余占整的觉醒弧光与抗战叙事,让民族精神的表达更具戏剧张力。
4.根据上下文,文中省略的访谈部分所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
5.请分析下面材料中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特征的剖析,与莫言在创作和谈论乡土题材作品时的理念存在哪些共通之处。(6分)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光
罗伟章
风正鸣叫,队伍逆风而行。李子一他们一直走,走到山城重庆。
这队伍亘古未有,人,三个,动物,千余只,因而被称为动物大军。
前方有淡红色的光影,分不清是火光还是灯光。每一线光芒都像一声呼喊。李子一走在队伍前面,他被呼喊的光芒喊醒。
对故乡的怀想,骤然间填满心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