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29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二三十年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转型,但以之为书写对象的乡土小说创作却出现了明显的衰落。这既表现在书写乡村现实的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明显减少,更表现在年轻作家日益远离乡土书写,乡土小说的创作者数量呈现明显萎缩状态。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倡导和实施也许是乡土小说振兴的良好契机。一方面,乡村的现实变化是真实客观的存在,具有切实的书写意义。近几十年的乡村发生了大的变革,这一过程中,既包含传统向现代的剧烈文化冲击,更有无数激荡人心的命运变迁,是孕育文学巨著的良好土壤。而且,经历了数十年的变迁,乡村社会形态正逐步趋向稳定,有利于作家们的深入把握和思考。另一方面,“新山乡巨变”作为国家推动和倡导的文学计划,可以在物质和精神等多个层面提供帮助和便利,推动作家深入书写乡村,让更多的作家投入到对现实乡村的关注中来,也有利于扩大乡土小说的社会关注度。
当然,要将机会化为现实、让乡土小说真正振兴,并非易事。
首先是创作姿态的调整。现代乡土小说一直以启蒙为精神主导,对乡村持批判和俯视的姿态。在今天,并非要完全放弃批判精神,但更需要对乡村保持平等和尊重的姿态。从文学创作层面说,只有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才能真正深入了解和关注书写对象,才能产生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同情,从而抵达文学的本质精神;从接受层面说,平等和尊重的态度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家的真诚,然后作者才可能得到农村读者的认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乡土小说进入和影响乡村。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文学经典,长期受到读者的喜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作家对乡村和农民怀着深情,以及对其没有距离的关切和感同身受。
漫长的文化积淀是制约我们改变写作心态的最大难题。在文化心理上祛除知识分子的优越感,拥有对乡村和农民真正的关切,是作家们了解乡村的最重要前提。只有了解乡村,才能真正写好乡村,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乡土小说作品。从当前创作看,不少作家的创作姿态没有完成这一重要的调整。在当下很多乡土题材的作品中,特别是在对农民生活的书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某种无形的文化和身份优越感,以及遥观和漠视的叙述姿态。如果缺乏平视的姿态和深入的关切,就不可能真正贴近人物生活和心理世界,也不能塑造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更难以真正真实客观地展示乡村生活。与之相关联,乡土小说在艺术表现上也应该适度考虑农村大众的接受问题。正如茅盾当年论述的:“一种新形式新精神的文艺而如果没有相对的读者界,则此文艺非萎枯便只能成为历史上的奇迹,不能成为推动时代的精神产物。”(茅盾《从牯岭到东京》)如果没有广大农民读者的接受与认可,乡土小说创作就很难称得上成功。这并非要求作家放弃现代的文学形式,而是适当考虑包括农民在内的读者的接受水平,使作品的表达更生活化,与文学自身的追求并不矛盾,而是可能相互促进。
其次是思想意识的深化。在20世纪90年代,当乡村社会乍临文化转型,不少乡土小说作家表现出对乡村文化的眷恋,为其吟唱出失望而深情的挽歌。在今天看,这种姿态所蕴含的主要是作家的文人立场,却缺乏足够的精神高度。文学虽然不是简单的文化工具,但优秀的文学家应该具有更深远的文化视野,应该比普通大众看得更远、思考得更深,其作品才能启迪和影响大众。在今天,这一问题尤其显得突出。因为与当前中国乡村变化相伴随的,是更为复杂而全面的科技转型。高科技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进一步刺激了乡村社会的变化。甚至说,在当前中国,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比其单独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即使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在思想上都难保持清醒,乡村大众更容易发生思想的混乱和迷茫。时代呼唤优秀的乡土小说家,期待他们的作品呈现出思想的深邃、开拓和创造性,对乡村社会面临的问题提供一定帮助,为其发展提供某些启迪。如此,乡土小说将自然地进入到新的境界和高度。
最后是深度写作意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作为中国作协倡导的文学活动,当然有自己的现实要求。事实上,作家们投入到对乡土现实的关注,进行乡土小说创作,本身就是对这一活动的积极回应。文学应该关注现实,但是,作家不能将文学创作写成简单的宣传话语,而是要具有文学的高度和深度,体现出文学的独特价值。这样才能既实现乡土小说振兴,也更好地呼应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深度意识的具体表现就是要真正揭示乡村中的问题,从正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写作。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深度意识所需要的不是为了预设目标而人为设置的、结局不言自明的伪问题,而是真正源自生活、充满复杂纠结的真问题。作家提出这些问题的意义也许并不在于解决,甚至根本无法解决,但是,发现和提出问题本身就体现了文学的价值。目前的很多乡土小说在这方面有严重的匮乏。真问题、深刻的问题非常少见,更多都是人为制造的虚假问题。人物形象塑造也是这样。如果把“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人物写成简单的英雄赞歌,那是塑造不出真正的新时代新农民形象的。只有将人物融汇到时代激荡和社会变化中,让人物在时代的问题和矛盾中洗礼、成长,才可能产生有血肉有灵魂的优秀人物形象,并真正描画出真实的乡村时代镜像。
“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时代呼唤乡土小说创作,乡土作家也有责任关注当前乡村社会这片热土。
(摘编自贺仲明《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振兴乡土小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中国乡村社会转型,乡土小说创作明显衰落,表现为书写乡村现实的作品减少,年轻作家远离,创作者队伍萎缩。
B.之所以说“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也许能为乡土小说振兴提供契机,是因为乡村发生大的变革,这是孕育文学巨著的土壤。
C.当今乡土写作需摒弃俯视姿态,以平等尊重之态深入乡村,方能产生真切的理解与同情,抵达文学的本质精神。
D.优秀的文学家不能仅停留在个人化的文人立场,应具备更高远的文化视野和思想深度,其作品才能启迪大众。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路遥《平凡的世界》成功的关键在于作家对乡村采用了平等、尊重的姿态,这与茅盾关于文艺需要相对的读者界的论述,共同支撑了“深化思想意识”的观点。
B.“不少乡土小说作家……吟唱出失望而深情的挽歌”中的“挽歌”姿态蕴含的是一种“文人的立场”,他们表达了“怀旧”与“感伤”的情绪,具有较高的思想高度。
C.“当前中国,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比其单独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如今乡村的“特殊性”(如贫穷)问题已解决,城乡社会面临共通的困境。
D.“正视乡土小说创作衰落的问题、思考乡土小说创作存在的问题、解决乡土小说创作的问题”这一过程,深刻体现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认知逻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正面支撑本文“深化思想意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作家贾平凹在《秦腔》中,并未简单赞美或批判乡村戏剧的衰败,而是将其置于城镇化浪潮的宏大背景中,深刻揭示了传统文化消逝过程中人的精神困境与无常命运。
B.某网络平台举办的“乡村故事”征文大赛中,一篇描写回乡青年带领村民致富的小说,因情节曲折、人物励志而获得最高奖项和广泛传播。
C.20世纪80年代,“知青作家”梁晓声在其作品《今夜有暴风雪》中,以自身经历为基础,真实再现了北大荒知青生活的壮阔与艰苦,充满了浓郁的英雄主义情怀。
D.评论家们指出,周立波的小说《山乡巨变》虽然生动记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但其人物塑造存在明显的概念化倾向,正面人物过于完美,反面人物则脸谱化。
4.本文提出了三个核心要求,请简要分析最后一部分“深度写作意识”与前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5.文章强调,优秀的乡土小说应“真正揭示乡村中的问题”,而非“人为制造的虚假问题”,并且人物塑造应“在时代的问题和矛盾中洗礼、成长”。《哦,香雪》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乡村中的问题”?主人公香雪是如何在“时代的问题和矛盾中洗礼、成长”的?请结合小说和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笨花
铁凝
这家姓一个很少见的复姓——西贝。因为这姓氏的少见,村人称呼起来反而觉得格外上口。这村名叫笨花,笨花人称这家为西贝家。
西贝家的院子窄长,被南邻居向家高高的后山墙影罩,向家的砖墙便成了西贝家的一面院墙。站在向家房上往下看,西贝家的院子像条狭长的胡同,房门也自朝一面开着。受了两棵大槐树的笼罩,院子显得十分严谨。吃饭时,西贝家的人同时出现在这狭长的“胡同”里,坐在各自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