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879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试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73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昆仑石刻”甫一公布,就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石刻有三个方面尚存的疑点。
首先是秦代石刻之罕见。现已知秦代石刻,主要是秦始皇巡游天下时所立,包括峄山、泰山、琅琊台、芝罘、东观、碣石、会稽等7处。秦代石刻屈指可数,先秦时期的石刻也很罕见。根据考古资料,中国最早的古代石刻文字出现在商代,即殷墟石簋铭,但还只是器物上的题刻。秦国较早制作文字铭刻,但也只有秦公大墓石磬铭、石鼓文、诅楚文等少数石刻闻名于世。在秦代疆域内,千年来都没有发现摩崖石刻,而似为秦代的“昆仑石刻”,不仅远在秦代疆域之外,而且保存相对完好,此可疑者一也。
其次是“昆仑石刻”的缺损。“昆仑石刻”右下角有明显缺损,且十分平整,似是同一时期脱落的。而我们从释文来看,第一行为“皇帝”两字,第二行为“使五”两字,“五”字可与第三行“大夫”构成固定词组,这说明石刻雕刻之时,“五”字下方已有缺损。第三行为“大夫臣翳”,释读者之所以补“翳”字,一是“臣”字之下,确实有残缺笔画;二是根据后文两次出现“翳”字推断,此处当是“翳”字,可见石刻雕刻之时,“臣”字下方是完好的。同样的时间段、同样的疆域内,石刻的风化程度应该差不多。如果此刻为真,按正常自然风化,不应该像现在这么平整。此可疑者二也。
最后是“昆仑石刻”的行文。“昆仑石刻”的文字,有学者提出,将“廿六”释为“卅七”,回应了之前学者对石刻年代的质疑,但似未注意到石刻行文的问题。从称谓上看,“昆仑石刻”短短三句话中,“翳”这个自称竟然出现了三次,与古代汉语中常省略主语的用法大相径庭。
(摘编自李豪《“昆仑石刻”的三个疑点》)
材料二:
近日,有关部门认定刻石为秦代刻石,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文字刻凿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3厘米。刻石全文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将方/采樂/険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专家通过现场调查、科学分析,获取了刻石的科学研究数据,并调集石质文物研究与保护、秦汉考古、古籍文献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形成考古调查报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豪认为“昆仑石刻”存在三个疑点,包括秦代石刻罕见、缺损异常、行文不合古汉语习惯。
B. 材料二通过科技手段确认刻石为秦代遗存,并对其文字、岩性、风化痕迹等进行了科学分析。
C. 如果秦代有大量摩崖石刻存在,北宋时就会被金石学家收录,但事实恰恰相反,因此可以判断秦代没有摩崖石刻。
D. 材料三以《燕然山铭》的发现为例,说明古代石刻的发现往往需要长期的考证和多学科合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作者认为“昆仑石刻”右下角的缺损平整异常,无疑属于非正常的自然风化。
B. 材料二中“卅七”的释读纠正了此前的误判,也直接回应了学者对刻石年代的质疑。
C. 材料三中《燕然山铭》的发现过程表明,古代石刻的辨伪必须借助可靠的文献记载。
D. 与材料二、三相比,材料一中作者关于“昆仑石刻”的观点更多出于非现场的推断。
3. 同为考察,材料二、三与苏轼《石钟山记》在考察目的和方法上有何异同?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百察皆终日谈论苦空①,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