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860字。
河南省南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一、二单元。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闻一多色彩丰富的诗歌,正好实现了他的艺术理想,成为“中西艺术结合后产生的宁馨儿[注]”。这朵中西艺术开出的奇葩,究竟有怎样的美呢?
其一,是富于感观效果。逼人的色彩夺人眼目,我们似乎能从文字中大饱眼福。
色彩丰富的文字容易引起通感,让感官得到享受。如“紫得像葡萄似的涧水”,读者不仅能看到紫色的涧水(视觉),还能用肌肤体会到凉爽的溪水(肤觉),更有吃紫葡萄的甜美感(味觉),喝葡萄酒的陶醉感(味觉);又如“黄金笑在槐树上,赤金笑在橡树上,白金笑在白松皮上”(《秋色》),不仅让读者的视觉得到了享受,满眼是黄、红、银……还让我们的听觉也得到了享受,满耳是色彩爽朗的笑声。
其二,色彩使闻一多诗歌集异国情调与民族特色为一体,让读者在奇异中感到亲切。
闻一多色彩浓丽的诗,让习惯了淡雅自然的中国诗读者耳目一新。如诗人的小诗《稚松》,在“夕阳底红纱灯笼下”,松树的颜色成了“金色”“海绿色”,这就借用了西方绘画色彩的理论,不画物体的“固有色”,而画对比中的色彩。这一新奇的色彩画面,大大地满足了读者求新求异的心理。不过,闻一多很会掌握度,他不会像自己批评的拉斐尔前派那样走得太远。除这首略为猎奇的小诗外,闻一多大部分诗的色彩,都是异国情调与中国民族特色相结合。如他的《秋色》,总的来看,其注重色彩的写法颇具西方风格,而在这些色彩中,不仅有美国芝加哥洁阁森公园里“肥厚如熊掌似的/棕黄色的大橡树”,更有“黄浦江上林立的帆船”“紫禁城里的宫阙”和“陵阳公样的瑞锦”。对于中国读者,如果在《秋色》中读到的通篇皆是“蔷薇窗”“天使画”之类的,我们会从开始的新奇感变为陌生感,继而拒绝读下去;而当我们在《秋色》中看到了“黄浦江”“紫禁城”,对民族文化的亲切感便油然而生。因此,即使我们读的诗与本国诗歌冲淡的色彩风格相去甚远,我们也能在浓郁的色彩中,在感受异国情调的同时,感受亲切。而这正是闻一多诗歌与西方诗歌艺术融合的结果,是他对诗歌恰到好处的着色使然。
其三,闻一多诗歌的色彩让读者经历了热烈与深沉的情感享受。
色彩是有情感的,不同的色彩能激起读者不同的情感。读中国素色的古诗,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的情感是冲淡、平和而闲适的;而读闻一多富于色彩的诗, 。
据陈梦家先生回忆,闻一多诗中用得最多的颜色是红色和黑色(黑灰色)。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血液的颜色,能使人热血沸腾。闻一多自己也说:“红给了我情热。”(《色彩》)黑色是大地的颜色,深厚的大地,给黑色笼上了一层沉重感。黑色也是死亡的颜色,闻一多说“黑还要加我以死”。他《死水》的封面是黑色的,那“一沟绝望的死水”,再加些“破铜烂铁”,沉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黄昏是一头神秘的黑牛”(《黄昏》),黑色黄昏令人退而却步。
闻一多喜欢用黑色,因为当时的中国一片漆黑。忧国忧民的闻一多,面对百孔千疮的中国,心情是沉重的,是恨铁不成钢的。正因为他红色般热烈地爱着自己的国家,他才有黑色般的忧和痛:“请你只当我灶上的烟囱:口里虽勃勃地吐着黑灰,心里依旧是红热的。”(《红豆》二七)与闻一多先生感受着这样的黑色,我们的心有了忧患感、沉重感,我们的思想不再轻浮。
其四,闻一多诗中绚丽纷呈的色彩,带给我们生活的启示,使我们思考人生。
“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色彩》)
难怪闻一多要用色彩写诗。色彩在于他,不只是红黄赤橙,更是生命本身,这就赋予色彩以哲学意味。那摔了一地的“白杏儿红樱桃”,是人性的纯洁和热情受到了摧残;春末依旧娇绿的荷钱“不息地仰面朝上望着”(《春之末章》),那是人们在祈求生生不息;秋在“嵌白框窗子的”房檐下(《秋深了》),那是生命必逝的挡不住的悲哀。闻一多的色彩使人们对生活有了重新认识,使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色彩丰富 诗歌是“中西艺术结合后产生的宁馨儿”,糅合了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诗歌绘画传统。
B. “紫得像葡萄似的涧水”一句,借助通感手法,让读者在视觉之外,还能得到肤觉和味觉上的享受。
C. 闻一多在《稚松》中放弃了中国诗歌的元素,将松树描绘成“金色”“海绿色”,满足了读者求新求异的心理。
D. 闻一多诗歌中的色彩不仅能带给读者情感享受,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人生,具有一定的哲学意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闻一多诗歌色彩美的总体特征,再从五个方面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其美学价值。
B. 文章在论证“是富于感观效果”这一观点时,通过引用《秋色》中的具体诗句,阐释了闻一多诗歌色彩带来的感观效果。
C. 第七段通过对比陶渊明素淡诗风与闻一多浓丽诗风,论证了色彩运用对诗歌情感表达的重要影响。
D. 文章倒数第二段列举《李白之死》《剑匣》等作品,主要论证了闻一多诗歌色彩具有哲学意味的观点。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合适的句子并简要说明理由。
4. 文中提到闻一多诗歌的色彩“集异国情调与民族特色为一体”,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他是如何实现这一融合的。
5. 请结合文中“其三”“其四”的内容,简要评析下面诗句中所体现的美感。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东方[注](节选)
魏巍
第二天一早,天色似明不明,周仆和邓军他们就匆匆吃过早饭,小玲子和小迷糊灌满水壶,带上干粮,一起动身上路。他们翻过一道山,沿着一条山径,向一座山谷走去。山径草深露浓,走了不远,裤腿已经湿了半截。入朝几天以来,白日是烟,夜晚是火,耳边是日夜不断的隆隆的飞机声,看到的不是撤退的人群就是炸翻的牛车。虽然朝鲜山川秀丽,也无心观赏。今天心里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