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58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
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关于《人生》的对话
路遥 王愚
王愚(文学评论家):《人生》发表后,引起了读者的重视,在文艺界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人生》给我最突出的印象,是对这个转折时期错综复杂的生活矛盾的把握。在当前这个除旧布新的转折时期,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交织,作家要反映这个时代,就要从这样一个视角考虑问题。
路遥(《人生》作者):生活往往表现出复杂的形态,生活中内在的矛盾冲突,有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看清楚的,而作家的工作主要在于拨开生活中表面的东西,钻探到热腾腾的深层中去,而不能满足于表现生活的表面现象。
像农村生产责任制,引起了农村整个生活的改变,这种改变,深刻表现在人们精神上、心理上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变化。从表面现象着眼,就容易写得肤浅、雷同,引不起读者对生活更深刻的思考,因此,我觉得作家应向生活的纵深开掘。生活中各种矛盾都表现着交叉状态,不仅仅是城乡之间,就是城市内部的各条战线之间,农村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的精神世界里面,矛盾冲突的交叉也是错综复杂的。
王愚:我以为,你写《人生》是要剥开生活的表象,探索生活内在的复杂矛盾,因此,《人生》的主题就不是单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从作品的内涵看,你是探索转折时期各种矛盾交叉点上的青年一代,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的问题。高加林的困惑和挣扎、理想和追求,具有当代青年的共同特征。《人生》的主题应该是交叉的,是从一个主线辐射开来反映了时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路遥:作品的主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生活是一个复杂万端的综合体,作品是反映生活的,不会是简单的概念的东西,应该像生活本身的矛盾冲突一样,带有一种复合的色调。作家对生活认识的深度,应该在作品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渗透着。
王愚: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丰富的,作品的人物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像高加林,他的追求和理想,有这个时代青年人的特色。高加林是一个在人生道路上的艰苦跋涉者,而不是一个已经走完人生道路的单纯的胜利者和失败者。他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发展变化,触发着青年朋友们的思索,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复杂的人生。
路遥:我觉得,人物形象能不能站起来,关键是这个形象是否真正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高加林这个形象处在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中,在生活里不应指责他是一个落后分子或者是一个懦夫、坏蛋,这样去理解就太简单了。写这个人物时,我是抱着一种兄长般的感情的,我想完整地描写他。
王愚:对于高加林这样的人物,实实在在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地上,会有一个好的未来。你对高加林是寄予厚望的。
路遥:这里面充满了我自己对生活的一种审美态度。至于高加林下一步应该怎样走,他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某种程度上应该由生活来回答,因为生活继续在发展,高加林也在继续生活下去。我相信,随着整个社会的变化、前进,类似高加林这样的青年,最终会走到人生正道上去,但今后的道路对他来说,也还是不平坦的。
王愚:( )
路遥:我自己是农村出来的,然后到城市工作,我也是处在交叉地带的人。这样的青年人我认识很多,对他们相当熟悉。他们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我都很清楚,这些人中包括我的亲戚,我家里就有很多这样的人,我弟弟就是这样的人……
王愚:高加林的形象,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这个人物不仅是农村青年的写照,也是这个时代一些青年的缩影。
路遥:其他各种行业也有高加林。这样的青年,在我们社会中,并不少见,我有责任把这样一种人物写出来,引起社会对青年的重视和关怀,另一方面,青年本身也应正确地对待生活和对待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永远有一个正确对待生活的问题。
王愚:应该说,高加林的性格是多层次的,在他身上不仅仅是个人特点的堆砌,而且反映了我们时代的诸多矛盾。另外一些次要人物也是这样,像刘巧珍这个人物,更是有我们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赋予的一种美好素质。
路遥:有些评论家指出我过于钟爱刘巧珍、德顺爷爷这两个人物,这是有原因的。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在农村里长大,我对农民——像刘巧珍、德顺爷爷这样的人——有一种深切的感情,这两个人物寄托了我对养育我的父老、兄弟、姊妹的一种感情,他们身上有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些传统的美德,一种利他的牺牲精神。不管社会前进到怎样的地步,这种东西对我们永远是宝贵的,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这样一种美好的品德,都是需要的,它是我们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最基本的保证。
王愚:为什么《人生》中的次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似乎略显不足?
路遥:这就像盖一所房子,你关心的主要是横梁、立柱,想尽办法把它们搞得独特一些,其他部分就来不及精雕细刻了,有时候甚至是用一般的材料来填充。这样,这些地方就显得很平庸。
王愚:今天和你谈话,使我受益匪浅。作家要研究生活、研究人物;评论家就要研究作家,研究作品,注意作家们在研究生活上、反映生活上有什么新的经验,新的思考。
路遥:作家和评论家都应该研究生活。评论家研究生活,也研究作品;作家研究生活,也重视评论。只有这样,评论家才能准确地评价作品,作家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
一个作家写出一篇引人注目的作品,好像爬上一座山坡一样,也许前面会有一片洼地,只有通过这片洼地,他才有可能爬上另一座山坡。
(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路遥认为要表现生活的深度问题,作家就不能满足于表现生活的表面现象,而应深入到生活底层和内部去反映整个社会交叉的矛盾。
B. 《人生》的主题既探索转折时期各种矛盾交叉点上的青年一代应该走怎样的人生道路的问题,又从一个主线辐射开来反应时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C. 路遥过于钟爱刘巧珍和德顺爷爷这两个人物形象,是缘于他对农民的一种深切的情感,这也促使他在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时精雕细琢。
D. 因为身份不同,从事的工作也不同,在作家和评论家各自应研究的对象这一问题上,路遥和王愚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愚对路遥的作品《人生》这部书有非常深人的了解,颇具个人认知,他引导了对话的方向,激发了对话者的深入表达。
B. 对话围绕《人生》这部书中人物形象的意义这一话题,从多个层面展开,体现了作家和评论家之间良性共谋的关系。
C. 王愚和路遥都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像高加林这样的青年会面临困境,会承受一定的压力,但对他们的未来也都很有信心。
D. 这篇对话,与访谈的基本形式相似,但其内核、目的和运作方式又超越了常规的访谈,更接近于一种思想交流和学术探讨。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3分)
路遥用通过“洼地”和爬上“山坡”来比喻写作过程,用来比喻 ① 亦可。《哦,香雪》与《人生》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香雪与高加林,就是在中国社会变革中努力寻找自己的“山坡”的典型人物。香雪的“山坡”是 ② ,高加林的“山坡”是走上人生正道。分析他们的不同经历,探究他们的形象意义,可以启发青年 ③ 。
4. 根据上下文和路遥的部分回答,文中括号处王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
5. 《人生》这部以“苦难”为主题的作品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黄河东流去(节选)①
李 凖
道光二十三,黄水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锦家滩。
——黄河民歌
晌午以后,赤杨岗村子里只流进了二三寸深的黄泥水。人们看着脚下像箭一样乱跑的水流有些害怕,后来看着水没有多大劲,就又大意起来。
到了黄昏时候,天空中忽然出现了奇异的景象。天忽然黄了!它不像晚霞夕照,也不像落日余晖,却像是一层几十丈高的黄尘和水雾弥漫在天空。接着狂风呼叫起来,这风也怪,它是从地面溜过来的,不见树梢有大的摆动,却把地里的麦子,路旁的野草吹得像捺住头一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