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310字。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学年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场”“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4.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5.保持卡面整洁,不要折叠、不要弄脏、不要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阅读(74分)
  (一)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庸》慎独的前提是“道不可须臾离也”,也就是说在道面前人的言行都是敞开的,都是没有秘密的。《大学》讲究“正心”,心是知晓一切的,因而要诚恳。忏悔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在佛教徒的修行生活中无处不在,可见人在佛面前是无法隐瞒过错的。在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人在上帝面前是无法隐藏的。无论是中国儒家、佛教的忏悔还是西方的忏悔,都是因为人无法隐瞒过错,而选择了忏悔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显露。
  对于过错的认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思想家会有所不同。如果认定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过错的产物,则人生来就有原罪,则人人需要忏悔自己的罪过,这样人才能成为神性的生命。《圣经》记载着亚当和夏娃吃禁果犯了罪的故事,人与神的关系破裂,个人找不到依存对象,丧失了秩序和确定性等绝对尺度,此即人之“原罪”状态。人们对罪的界定不再依据行为是否违背某种道德或价值准则,罪不再是人们基于道德的一种取向,而具有一种宗教和存在的意义。在西方文化中,忏悔观由道德选择的价值上升为一种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辨精神。
  相比于西方的忏悔意识,儒家和佛教对罪过的忏悔意识有所不同。中国文化中缺乏西方的宗教精神和“原罪感”,中国人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做到问心无愧就没有“犯罪”,更不必认罪,而人只需要为自己的过错忏悔。虽然中西方不同文化和不同思想家对过错的认知不同,但是忏悔的内容都是罪或过错,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忏悔的发生离不开内和外两种因素。外在的因素可以是一面镜子,其构成了忏悔的对象,因为把自己和对象相对照,而发现自己的过错、自己的不足。忏悔总是涉及谦卑。但是单纯的外在对象并不一定能造成忏悔,忏悔总是涉及内心的某种认识,涉及对自我的认识。一般来说,自我感知力强的人羞愧感强烈,乞求改过的忏悔意识也相对强烈。反之,自我感知力不强的人羞愧感相对较弱,忏悔意识也相对薄弱。但内外不是截然对立的,忏悔会导致自我谦卑感和对某种境况优越感的产生。
  (支克蓉《中西方忏悔观再探》)
  材料二:
  对于俄罗斯文学来说,两个因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是爱,一个是罪。在俄罗斯大师的情感世界里,对人和万物的爱,也具有高于一切的意义。这是一种博大而深刻的爱。它因为跨越了一般爱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臻达宗教的境界。这种爱,我称为“圣爱”。有了圣爱的心灵,一个人常常是敏感、谦卑和痛苦的,因为,他不能容忍任何虚妄的自大,也不能对他人
  1. 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西忏悔观均以“人无法隐瞒过错”为前提,但对于过错的认知存在文化差异。
  B. 如果人认定生命本来就是过错 产物,并想具有神性,就需要忏悔自己的罪过。
  C. 中国人认为如果人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问心无愧且“无罪”,就不必忏悔。
  D. 忏悔需要通过外在因素发现自己的过错和不足,这是忏悔主体认识自我的前提。
  2.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采用了比较式的论证结构,先立同,确立中西文化的共同点,再辨异,分析中西忏悔意识的根本差异。
  B. 材料一所选论据有较强的说服力,引用《中庸》《大学》《忏悔录》中的言论证明“人无法隐瞒过错”这一观点。
  C. 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指出了俄罗斯文学的两个核心要素“爱”与“罪”,并从多层面展开论证。
  D. 材料二使用了一些富有哲理和诗意的词汇,如“圣爱”“精神澡雪”等,既能精准地表达思想,又具有感染力。
  3. 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中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缺乏宗教精神,故忏悔仅针对具体过错,而无对生存状态的反思。
  B. 忏悔 “内外因素”中,内在感知是决定性因素,外在镜像仅起辅助作用。
  C. 俄罗斯文学中的忏悔者常常以道德权威自居,通过帮助他人实现自我升华。
  D. 中西方的忏悔观均涉及自我谦卑与自我显露,会产生对某种境况的优越感。
  4. 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伦理中,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复杂的人,请结合材料二做具体分析。
  5. 结合材料一,分析中西忏悔意识有哪些方面的不同之处。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两则文本,从比较文化视角探讨了中西方忏悔观的异同。材料一以儒家、佛教与基督教文化对比,揭示忏悔的文化根基差异:西方基于“原罪”的宗教性忏悔,中国则侧重道德自省的现世性忏悔。材料二聚焦俄罗斯文学的“圣爱”传统,以托尔斯泰为例,展现忏悔伦理如何升华为对社会苦难的集体担荷。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这是忏悔主体认识自我的前提”错误,根据“外在的因素可以是一面镜子,其构成了忏悔的对象,因为把自己和对象相对照,而发现自己的过错、自己的不足。忏悔总是涉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伏击(节选)
  徐贵祥
  起床的哨子刚刚响起,乔东山就一跃而起。易水寒也从床上跳下来,懵懵懂懂地穿衣服。
  学习班的学员不发枪,只是发了军装。易水寒一边扎着绑带,一边用眼角余光观察乔东山,感觉乔东山并没有特别在意他,心里才稍微平静一点。
  出操的时候,他发现队伍里又多了几张面孔,估计是从西边归队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