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950字。

  广西贵港市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何谓“意象”?即使把讨论严格限定在诗学的范围内,人们对“意象”的定义也是言人人殊,有些未免抽象难解或宽泛无归。为免缠夹,只在诸家定义中选择最为平实的一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也就是说,本文所论述的“意象”,必须兼有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意两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笔者认为,凡是写进诗歌的物象,即使只是日、月、风、云等无修饰的名词或是流泪、沉思等简单动作,也已经过诗人的观照从而融入了主观情意,皆可视为“意象”。相反,如“惆怅”等表示情绪的词,或如“当时”“此夜”等表示时间的状语,由于全无客观物象,属于“闲字”,便不被看成“意象”。
  如果从意象密度的角度来衡量唐诗艺术,是否会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呢?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练的语言艺术,言约而义丰是历代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鸿篇巨制,相反,人们对那些一字千金的精简短章更为推崇。正因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而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词赘句的存在。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当然意象多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义丰的效果。
  比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联诗究竟妙在何处呢?明人李东阳解得最好:“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所谓“句中不用一二闲字”,就是句中没有与意象无关的无用之字。所谓“意象具足”,就是意象充足、完备。的确,这两句诗各用五个字营造了三个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只把六个意象连缀成句,除此之外不着一字。这样的写法真是干净利落,从意象营造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意象的密度很高。除了“鸡声”,五个意象都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可以称为视觉意象。在万籁俱寂的清晨响彻远近的“鸡声”则是动人的听觉意象。英国诗歌理论家休姆说:“两个视觉意象构成一种视觉和弦。”其实若干个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或其他能留给读者鲜明印象的意象都能组合成一种和谐的诗境,这两句诗就分别由三个视觉意象或听觉意象构成,句中省去了所有的关联词,它们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极其生动、丰满的早行图景:鸡鸣声声,乡村旅店的茅檐上方斜挂着一钩残月;一条板桥上积满浓霜,上面印着行人的足迹。句中虽无一字直接抒情,然而早行的辛苦、心境的寂寞皆渗透在那些物象之中,读来令人恻然心动。如果不是意象如此密集,恐怕难以在寥寥十个字中安置如此丰富的内涵。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让我们以一首五律为例来做些分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贬议,清人沈德潜就说:“中二联不宜纯乎写景,景象虽工,讵为模楷?”虽然仅是针对“写景”而言,但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王维此诗在这方面尚不严重,因为诗中多用动态意象,从而有助于意脉的流动,但是中间二联仍稍有堆垛的痕迹。
  如果说一首诗作中意象过密在王维诗中只是白璧微瑕,那么在李商隐、李贺等人笔下就是较严重的缺点了。二李的部分作品,例如李商隐的《燕台四首》《碧城三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天上谣》等诗,意象密度太大,以至于字句繁密而意脉欠畅,雕缋满眼而真趣不足。清人李因培批评初唐诗人的五言排律“意密语重,滞气亦多”,若把此语移用来评论那些意象过密的其他诗体的唐诗,也是相当确切的。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甚至还有这样的情形,独立状态的名句非常出色,而包含着名句的全诗却并非完璧。当然,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看来,意象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物象,一是主观情感。诗歌中的物象,都可以看作“意象”。
  B.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鸿篇巨制往往比较少见,篇幅有限的精简短章更多,正因为篇幅有限,在创作时要特别注意精简语言。
  C.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没有用任何关联词,也没有任何一个字直接抒情,但内涵丰富,生动丰满。
  D.意象的密集程度对诗句和诗篇的影响大不相同,就诗篇而言,诗篇中的意象越密集,诗篇的艺术水平、艺术价值越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的定义多种多样,在讨论唐诗的意象密度这一话题时,作者首先对“意象”一词的定义做了选择与简洁明了的阐释,体现了严谨的精神。
  B.在分析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一名联时,作者不仅列举了诗中的众多意象,还表明不同种类意象的组合有助于和谐诗境的形成。
  C.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因意象密度高、意蕴丰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但作者认为这首诗的中间二联仍有缺点,显得有些堆垛、板滞。
  D.在文章结尾,作者指出,并非所有名句都意象密集,但意象密集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这一结论,既符合实际,也包含了作者的研究心得。
  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意密语重,滞气亦多”的一项是(   )
  A.岷峨之山中巴江,桂椒楠栌枫柞樟。青金黄玉丹砂良,兽皮鸟羽不足当。
  B.无端偶效张文纪,下杜乡园别五秋。重过江南更千里,万山深处一孤舟。
  C.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D.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倚曲栏。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4.本文在行文过程中大量使用问句,有何作用?
  5.白居易: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白居易的诗和司空曙的诗意蕴相似,主要意象都是“树”和“人”,但明代诗评家谢榛认为司空曙的诗更胜一筹。请从意象密度角度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笨花[注]
  铁凝
  向武备在晋南接到父亲向文成的信。
  几年前向武备离开笨花以后,夜行晓宿,终于来到他仰慕已久的“西北”——延安。接到家信的向武备,现在是太岳区一个县政府的领导人。向武备算得上是久经锻炼了,但他拿着这封寄自笨花的家信,双手颤抖不已。家信必是父亲向文成书写,武备熟悉父亲的笔迹。可是为什么父亲单把这封信写成如此模样:字似是而非,满纸墨迹斑斑。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起向武备,他不拆信,只把信平摆在炕桌上,观察沉思良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