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290字。
甘肃省陇南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克剑在田间走访调研中,留意到因“制种难”而导致的“种子贵”的现象,杂交品种虽然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等诸多优势,但其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无法遗传优势,不能被留种用于下一年。若想种植高产量的杂交稻,每年都得花上一笔不菲的成本购买新种子。
从育种家和种子企业的角度来看,因为制种的过程极为繁琐复杂,每年在制种工作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始终都是不小的成本,一旦遇到不利的天气,甚至会导致杂交制种失败,给种子安全带来很大隐患。“实现杂交稻优势的稳定遗传,解决制种难题的想法深深烙在了我心里。”
当时,并非无人关注到这个难题,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都曾经设立专门的国际攻关项目,然而相关研究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个研究方向也由热变冷。
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农业重大需求,王克剑决定利用自己多年在遗传领域的研究积累,带领团队探索通过克隆种子实现杂交稻的稳定育种。
“科研探索就像走钢丝,常常要面对实验失败、经费花完等艰难时刻。”王克剑说,所幸的是,这个项目得到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各项保障和支持。
王克剑和团队成员奔波于稻田和实验室,两头交替进行实验。尽管理论设计得很完美,但最后的实验结果总是与预期不一样。“无数次看着希望出现继而又跌进谷底,反复失败,反复总结,再反复试验之后,我们最终在杂交稻中,找到了跟遗传信息交流相关的4个关键基因。”一块“硬骨头”就这样被“啃”下了。
2019年,在《自然•生物技术》以封面故事发表的一篇成果宣告王克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无融合生殖体系,获得了杂交水稻克隆种子,这标志着杂交稻无融合生殖技术从0到1的关键突破终于实现。这个成果一旦成熟将大幅降低杂交稻育种的成本,同时也让今后种植杂交稻的农民自留种子成为可能。
“袁隆平院士为此专门致电表示祝贺……还鼓励我们‘再接再厉,早日将该成果应用到生产中’。”王克剑说,袁老的来电给大家增添了一份温暖动力,促使团队把这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进一步落实到位。
“从杂交稻种子克隆成功,到投入生产实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前方可能依旧困难重重,但只要有种子,就会有希望。”王克剑说。
(摘编自张桂贵、方经纶等《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材料二:
21世纪最初10年,中国种业刚刚起步,恰逢跨国种业公司全球布局之时,种业发展遭遇巨大压力。国外种子席卷而来,震撼了国内种业市场。人们反思:长期以来,中国育种专家数量世界第一,基础研究全球领先,为何难以推出突破性品种?我国育种科研实力很强,为何没能转化为产业优势?
放眼全球,从2015年开始,陶氏并购杜邦,拜耳收购孟山都,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王克剑团队研究课题是为解决杂交稻“制种难” 问题。
B. 材料一中杂交稻制种难的问题,只有中国专家关注到。
C. 材料一中王克剑团队的研究虽取得了成果,但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到生产实践中。
D. 材料二中我国种业刚起步时正遇上跨国种业公司全球布局,种业发展遭遇了巨大压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王克剑团队在杂交稻中找到了4个关键基因,获得了杂交稻克隆种子,这一成果成熟后将大幅降低杂交稻的育种成本。
B. 材料一中王克剑团队的科研成果,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认可,袁老致电祝贺。
C. 材料二中国外种子席卷时,拜耳收购了先正达,全球新一轮并购完成。
D. 材料二中中国种业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起来,极大激发了种业发展活力。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介绍了相关研究技术突破的背景,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的意义与艰难。
B. 材料一中王克剑团队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这个成果让农民自留种子的愿望彻底实现。
C. 材料二指出中国种企研发投入加大,但与国际巨头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D. 两则材料虽然都属于新闻体裁,但是文体不同,如材料二是新闻评论。
4. 材料一多处引用通讯主人公的话,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5.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源安全和种业振兴,叮嘱“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应如何振兴我国种业。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巷深深
胡玲
老街的清晨,阳光穿过古榕树的枝叶,照在地上明晃晃的,像撒了一地碎玻璃。
她披着一身阳光,提着一份肠粉和一杯豆浆,钻进路边的小巷。幽深狭小的长巷生长着许多寂静挺拔的古榕树,葱茏的绿意中,掩映着一间沧桑的老屋。
她用钥匙打开斑驳的木门,鱼儿般闪进屋内。里屋卧室,老太太躺在床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