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110字。
辽宁朝阳市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屏幕上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说起研究杂交水稻的初衷,袁隆平说:“20世纪60年代,我曾亲眼看见过五个饿殍,两人倒在桥下,两人倒在田里,一人倒在路旁……”饥饿让袁隆平对水稻充满了遐想,他决心挑战传统的经典理论,跳出“无性杂交学说”的束缚,着手进行水稻有性杂交试验。
然而,要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却非易事,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在稻田里寻寻觅觅。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1972年,袁隆平和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二九南1号”。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至此,三系配套难关全部攻克,一举奠定杂交稻从理论到现实的基础。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每亩增产20%。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震惊了全世界。
袁隆平没有骄傲,更没有止步,他发现三系法也存在着配组不自由、种子生产环节多等不足,他决心开展新的攻关。
成功与失败总是相伴的。正当不育材料秧苗研究搞得如火如荼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袁隆平心爱的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当头一棒”,几年积累下来的700多株珍贵不育材料秧苗,一夜之间全部被人拔除毁坏。
一些同行送来了冷嘲热讽。面对这种质疑,袁隆平显现出坚定的自信:“从表面上看,试验失败了;但从本质上看,试验是成功的。”此时,袁隆平沉着冷静,查找资料,分析问题,仔细思考,终于拨开云雾,提出了解决办法。到2000年,杂交稻的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为全面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在分子层面探索超级稻的秘密,2000年5月,科学家宣布,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惠及全世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了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很多人学成后留在外国。有人便跟袁隆平说:“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认真地说:“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
(摘编自《袁隆平与杂交稻》)
材料二:
“天眼”之父南仁东,2017年11月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4年,8000多个日夜,南仁东为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天眼”、“天宫”、“蛟龙”、大飞机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南仁东来不及目睹,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袁隆平的不懈努力,杂交稻培育成功并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到2000年比三系稻平均每亩增产20%。 B.材料一表明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成功,不仅震惊了全世界,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肯定和赞扬。
C.材料二的三个小标题在内容上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构成了递进关系,使文章步步深入。 D.两则材料对两位科学家的科研之路进行了叙述,包含两位科学家科研的艰辛,也含有他们成功之后的喜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袁隆平对去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学成后去和留看法,说明他看重的是科研的进步和人才的成长,而非一己之私。
B.材料一中多次运用了数字比较,通过比较凸显了前后的差异,说明了水稻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也增强了说服力。
C.材料二中南仁东在别人不看好的情况下,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表明他有远见和强烈的责任心。
D.袁隆平和南仁东在科研领域均取得了伟大成就,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和赞扬,表明中国科学家已站在了世界之巅。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两则材料的共同特点的一项是( )
A.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
B.叙述、议论和抒情相结合,使作者的态度鲜明。
C.引用主人公原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D.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使人物形象更加具有客观性。
4.材料一通过对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事迹的叙述,重点突出了袁隆平哪些优秀的品质?
5.“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是南仁东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这也是无数呕心沥血的科研工作者的心声。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叮叮的小铃声
茹志鹃
瓜熟了,早稻扬花了,玉米分股吐缨了,这正是热的时候。我在海堤上走,太阳已经西偏,但仍晒得人头昏腿软,唇干舌焦。正在这进退无法的时候,我忽然发现在堤下面一个狭长的角落里,有一片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阔阔的叶子,绿里发乌,就在这片玉米地的中间,竖着一个高高的瞭望棚。我也顾不得找路,两手分开玉米叶,就从地里直往前走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