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640字。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语文学科试卷
  命题人:2028届语文备课组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请自行妥善保管。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普事业的发展,是一场与时代共进的征程。把科普这一“翼”做强做优,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良好风尚,就能更好助力科技创新的腾飞。
  科普是国家创新的基石,是科技强国建设的底色,与科技创新共同构成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近年来,在国家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科普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我们看到,科普活动在一些地方蓬勃开展,热门科技节假日一票难求,火出圈的科学家越来越多,不少科普博主成为流量大V。科普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5.37%,比2020年提高4.81个百分点。
  同时也要看到,与近些年势头强劲的科技创新相比,科普这一“翼”仍相对较弱:高质量的科普供给相对匮乏,科普人才队伍薄弱,科普主体单一……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我们要以更大力度加快补齐科普工作的短板,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基础。
  科普工作,内容为王。在丰富高质量科普内容供给方面,尤其要做好针对大学生、青年科研工作者等科研队伍后备军的科普。这一群体是未来科技创新的“种子选手”,他们需要的不是传统的通识教育,不是浅层的知识启蒙,而是对学科前沿、交叉领域、颠覆性技术的系统性认识,是能够穿透学科壁垒、衔接研究热点的“认知导航”。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加速涌现的当下,做好面向科研后备军的科普更显重要而紧迫。未来,我们仍要重点研究怎样更好地将前沿高阶科普深度嵌入科研人才培养链条,让知识传播与学术创新形成共振。
  高质量科普需要高水平科普人才。现在,我国科普人员总量仍然偏少,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普创作人才短缺。根据2023年度数据,我国科普专、兼职人员共216万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仅29万人。为加快科普人才培养,可通过设立科学教育等专业、试点培养相关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等,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制度化水平。
  对科普人员的激励措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这方面,中国科协从2023年开始,面向中央单位试点开展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两年来,145人通过评审取得科普职称,很好地调动了科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下一步,要积极扩大试点范围,带动更多地方设立科普职称,畅通科普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科普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这些年,我国一直在推动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总体看,我国科普的主角仍是科协、科研机构等。虽然一些重要科普活动的参与单位很多,但有的只是图一时热闹,没有建立科普常态化机制,有的甚至是为了应付差事,搞“挂名式参与”。
  新修订的科普法着重强化了全社会的科普责任。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对科普法实施效果的监督,推动科普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约束”。同时,要从完善评价考核机制、税收减免优惠等方面入手,激励高校院所、协会、企业、社会力量等积极主动参与科普,推动唱响科普工作“大合唱”。
  (摘编自操秀英《以强劲科普之翼助力创新腾飞》)
  材料二
  “抗病毒药物玛巴洛沙韦可以预防流感?草莓空心是打了膨大剂,食用对身体有害?1月的这些谣言别相信!”日前,一则科学领域的辟谣博文登上微博热搜榜。
  这则微博用海报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对上月传播较广的谣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科技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能更好地助力国家发展。
  B. 科普内容供给相对匮乏,质量欠佳,偏重传统的通识教育和浅层的知识启蒙,是当下科普工作的短板。
  C. 通过设立相关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制度化水平,有助于解决高水平科普人才短缺的问题。
  D. 长期以来,网络平台难以对科普信息进行全面管理,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了具有针对性的处置措施。
  2. 下列对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既梳理了我国科普事业存在 优势,又指明了当前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具有辩证的态度。
  B. 材料一语言生动,“两翼”“种子选手”“挂名式参与”“大合唱”等表达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C. 材料二聚焦网络科普,以辟谣博文登上热搜为例,证明修订后的科普法有利于优化网络科普生态。
  D. 两则材料都强调科普内容的重要性,材料一关注科普内容的品质,材料二关注科普内容的可靠性。
  3. 下列选项列举的事例,最符合材料一对“认知导航”的理解的一项是(   )
  A.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推出的“未来建设者”项目,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了300集职业科普数字教育资源。
  B.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绍兴市通过VR、数字建模和3D渲染等前沿技术,打造了线上沉浸式食品安全科普馆。
  C. 材料专家张冲在北京卫视“2024科学跨年夜”活动中解读了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上最薄可折叠玻璃的奥秘。
  D. 2024年,诺贝尔奖得主爱德华•莫泽在河南理工大学做了衔接多个研究热点 智能感知领域前沿问题的报告。
  4. 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对材料一中“科普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加以说明。
  5. 从下面表格中,你看出十年来中国科普创作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评选
  年份 参评数量 入选数量 代表作品
  2014 238 50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芝麻的科学书——科学真好玩》《写给小学生看的相对论》《睁大眼睛看地球——少儿科普环保系列丛书》《时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自然的魔法》《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3D打印打印未来》《中国高速铁路》《渐行渐远的南极——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2024 359 98 《中国动物:很高兴认识你》《图文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系列•少年版》《博物馆里的奇妙中国(第二辑)》《长大以后探索前沿科技》《人工智能简史》《含泪远去的海岛:碳中和的故事》《带你玩转核技术》《数学与艺术》《当诗词遇上科学》《科学方法与美学》《“院士解锁中国科技”丛书》《名医与您谈疾病丛书》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围绕科普事业展开互补性论述:材料一立足宏观发展视角,系统分析了我国科普工作的现状、短板及改进路径,强调“两翼理论”下科普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关系;材料二聚焦网络科普生态,通过典型案例揭示伪科学传播的危害,凸显新修订科普法的规范作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科普内容供给相对匮乏”错误,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一第3段“高质量的科普供给相对匮乏,科普人才队伍薄弱,科普主体单一”,可知是“高质量的科普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长安的荔枝(节选)
  马伯庸
  当那个消息传到上林署时,李善德还在外头看房。
  看着这座雅致小院,李善德的嘴角不期然地翘起来。他已能想象到了八月休沐之日,在院子里铺开一张茵毯,毯角用新丰酒的坛子压住。夫人和女儿端出刚蒸的重阳米锦糕,浇上一勺浓浓的蔗浆,一家人且吃且赏桂,何等惬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