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530字。

  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嘱里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
  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么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
  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的原料,经过革命作家的创造性的劳动而形成观念形态上的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在这中间,既有从初级的文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被提高了的群众所需要、或首先为群众中的干部所需要的高级的文艺,又有反转来在这种高级的文艺指导之下的、往往为今日最广大群众所最先需要的初级的文艺。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毛泽东的《讲话》已经成为我国二十世纪文艺思想的经典文献。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文艺思想上奠定了为人民而艺术的文艺精神的基石。为人民而艺术的思想既有自五四运动以来革命实践文艺创作的现实土壤,也有深厚的理论渊源。自五四运动以来,文艺的目的一直是文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艺作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是人类的社会生活成为文学艺术唯一源泉的重要前提。
  B. 中国的革命的文学艺术家,只有参与到以群众为基础的一切实践活动中去,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C. 写作有“文野”“粗细”“高低”“快慢”之分,可见作家的素养和视野必然会影响其创作质量。
  D. 为人民而艺术的思想不仅要有自五四运动以来革命实践文艺创作的现实土壤,更要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生活是第一性的,观念形态的文艺是第二性的。作家的头脑只是文学艺术的加工厂而不是它的发源地。没有被反映的社会生活,就不会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
  B. 文艺作品反映的生活应该比普通实际生活更强烈、更典型、更理想,也就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C. 自五四运动以来,文艺的目的一直是文学家们关注的问题。五四时期对“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倡导,促使普通民众成为读者主体。
  D. 文学是跟着生活跑的,生活永不停息地发展、变化,促进了文学不断地发展、变化。每个时代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文艺,也就相应地要求从自己的时代和阶级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源头。
  3. 下列选项的文论,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
  B.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C.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
  D.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沈英甲的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是如何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思想的?
  【解析】
  【导入】这两则材料围绕文艺创作的核心问题展开论述。材料一强调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提出文艺应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明确指出革命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特别是为工农兵服务。材料二则从历史维度梳理了“为人民而艺术”思想的发展脉络,指出《讲话》确立了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生活的创作原则,解决了“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两大核心问题。两则材料共同构建了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框架。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不仅要有自五四运动以来革命实践文艺创作的现实土壤,更要有深厚的理论渊源”错误,材料二“为人民而艺术的思想既有自五四运动以来革命实践文艺创作的现实土壤,也有深厚的理论渊源”说的是“既有……也有……”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
  故选D。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收
  孙犁
  1939年,冀中解放区小麦黄梢的时候。
  二梅在街上来回地吹着笛子。青年妇女们一个一个从自家大门里走出来。她们站在那新刷写上晋察冀边区“双十纲领”的高房下面的大槐树树阴里。她们简直是挤在一块儿,手里的铲镐碰得叮当乱响,还夹着清脆的说笑声。队伍站得整整齐齐,风吹动树枝筛下的阳光,在她们的头上、衣服上游动,染成各色各样的花。二梅站在队前问:“你们拿着家伙干什么呀?”“挖沟!”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