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390字。

  江西省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查范围: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同译者对诗歌翻译的韵律、节奏以及思想感情表达等方面,都遵循各自的原则。许渊冲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他在翻译诗歌时,采取“三美”原则。“三美”原则最早由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他将诗的格律分为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鲁迅先生曾在《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出“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在此基础上,许渊冲提出了自己的“三美论”,他认为翻译不仅要忠实于诗歌原意,体现出音美和形美,更重要的是再现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征意义、双关意义等,也就是要注重“意美”。宇文所安(StephenOwen)在翻译过程中力求流畅通顺,采取直译的方法,他说:“多数情况下,我宁取表面笨拙的译文,以便让英文读者能看出一点中文原文的模样。这种相对直译的译文自然僵硬有余,文雅不足。”宇文所安的直译原则包含三“规则”:一是译文由其目的决定,二是译文内部必须连贯,三是译文必须与原文连贯。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不同翻译原则直接造成了二者译本的不同效果。
  许渊冲注重“三美”的统一,如在翻译杜诗时,为凸显杜诗的意境,也会注意保留原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如对《春夜喜雨》第一句“好雨知时节”的翻译,许渊冲将春雨e”,宇文所安则直接译为“itsappointedtime”。可以看出许渊冲的翻译更带有感情色彩,遵从了“意美”,表现了春雨为大地带来生机,而宇文所安的翻译则倾向于强调春雨顺应时节。第三句“随风潜入夜”,许渊冲将“潜入”翻译为“steal”,保留了原文中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出了春雨的特色,增加了生动活泼之感。宇文所安将“潜入”翻译为“enter”,为了内容的表达而舍弃了原诗的修辞。可见宇文所安的翻译在内容表达上忠实于原文,但在意境方面稍逊色。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许渊冲的翻译不仅意境美,也体现了中国格律诗的音美,而宇文所安的直译似乎不太重视原诗的音韵表达。其实宇文所安在翻译时对韵律也有所重视,只是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库柏在翻译杜诗时采用了“以格律译格律”的方法,除正常的押韵外,还采用了半韵、眼韵等方法,同时押尾韵也没有刻意与原诗保持一致,因此有时通篇皆押韵,有时又只是偶尔有韵。这类翻译符合英语的韵律美,具有诗歌的审美效果,亦能被西方读者接受。英文和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同,英文诗歌有自己的押韵方法,我们不能把中文格律强加到英文中,英语读者也可能并不太能接受这种韵律。
  总之,从翻译原则来看,许渊冲遵从了“三美”原则,在他的译文之中,读者既可以看到对“音美”,也就是音律等的重视,也可以看到对原诗修辞的保留所体现出的“形美”。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形美”和“音美”都是服从于“意美”,因此许渊冲的译文整体上体现出对原诗意境的重现。相比之下,宇文所安的翻译更侧重表现原诗的内容,但这种直译也并不完全是机械的,他的翻译多采用英语散文诗体的韵律。实际上,直译和“三美”原则并不是完全冲突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所融合,从而丰富译诗的形式。
  (摘编自梅启波《杜诗英译的原则、策略与跨文化传播的话语权》)
  材料二:
  作为译者,霍克思(DavidHawkes)不仅拥有在中国长期生活的经历,而且谙熟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不过在对杜甫诗歌的译介中,霍克思并没有选择用格律体翻译杜甫诗歌,而是采用散文体翻译了35首诗歌。对于诗歌的翻译,翻译家或翻译理论家主张“以诗译诗”或“诗人译诗”,霍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渊冲基于闻一多的“三美”原则提出了自己的翻译“三美论”,认为翻译诗歌要体现音美、形美和意境美。
  B. 宇文所安注重译文的连贯,有时为了内容的表达会舍弃原诗的修辞,致使翻译的文字略显僵硬,其译本的效果不如许渊冲。
  C. 英语和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同,翻译时可以采用“以格律译格律”的方法,译出英文的韵律美和审美效果,便于西方读者接受。
  D. 译者在翻译实践前之所以要预设目标读者群,是因为目标读者群直接主导了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具体选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同译者在翻译诗歌时遵循不同的原则,有的侧重表现原诗的内容,有的更看重对原诗意境的重现。
  B. 要译出中国诗歌的意境,使译文富有感情色彩,保留原作的修辞手法是个很好的做法。
  C. 杜诗指涉了一些唐朝历史事件,如何简化这些事件以迎合读者是霍克思翻译时的主要挑战。
  D. 霍克思在翻译杜诗时没有计划让译文取代杜诗原篇,而是将其定位为原文的对照本。
  3. 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的宣传者——霍克思
  B. 霍克思杜诗英译的考量
  C. 《杜诗初阶》的翻译历程
  D. 唐诗英译佳作——《杜诗初阶》
  4. 宇文所安与霍克思英译杜诗时的翻译方式有何不同?二人采用不同翻译方式的原因是什么?请分别概括说明。
  5. 下文为许渊冲译作《登高》的节选内容,请运用材料一中“三美论”的知识对首联译文进行赏析。
  OntheHeight(登高)
  DuFu(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Thewindsoswift,theskysowide,apes(猿)wailandcry;
  渚清沙白鸟飞回。
  Watersoclearandbeachsowhite,birdswheelandfly。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皆围绕诗歌翻译原则与策略展开。材料一对比许渊冲“三美论”(重意美、音美、形美,尤重意境)与宇文所安直译原则(重内容忠实,稍逊意境),指出直译与“三美”可融合。材料二述霍克思为向普通英语读者普及杜诗及文化,采用散文体翻译,以浅显易懂实现传播目的。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基于闻一多的‘三美’原则”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中的“在此基础上”可知,许渊冲应是在闻一多和鲁迅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三美”原则。
  B.“其译本的效果不如许渊冲”错误。材料并没有比较两人译本的效果,材料一第一段的“造成了二者译本的不同效果”也只强调两人译本的效果不同,并没有比较高下。
  D.“直接主导了”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中的“译者在翻译实践前……翻译方法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保卫延安(节选)①
  杜鹏程
  飞机扫射罢,路边村子里的老乡们,带着门板,跑到大路上救护伤的,抬埋死的。他们,不悲叹也不流泪,不呐喊也不说话。山沟里充满着沉默和严肃。空气中飘飞着尘埃、烟雾和硝烟味。
  前川里跑上来十来个区乡干部,都背着大枪;没日没夜地工作,他们的眼睛都熬得通红。干部们向那拥来挤去的老乡们讲话,告诉他们朝哪里去才安全。
  成千上万的老人、妇女、娃娃,向东面山沟中的大道上走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