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530字。
北京市通州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1.(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气候离差值(即观测值距离平均值之间的差距)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气候平均值反映气候变化趋势的稳定基准;气候离差值越大,则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越不稳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则认为:气候变化是指气候随时间发生的任何变化,无论其原因是自然变率,还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非一日之事,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亦非一日之功。20000年以来,全球海平面上升了大概120米到150米。海平面的上升对古代先民来讲,就意味着人类活动空间被大幅淹没。面对气候变化,距今约10000至6500年前,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河北兴隆遗址的先民开始定居;到了距今约6500至4000年前,气温下降、降水减少,此地的先民则采取流动性较强的生活方式。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中华民族应对环境与气候变化的韧性不断增强,逐渐凝聚了珍贵的生态智慧,即使遭受自然灾害,仍有顽强的生态恢复力,使华夏大地保持盎然生机。
天人合一、生物多样性是我国古代生态思想的本质,所有生命都被看作是多样性生态的组成部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其精髓。人与自然形成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创造性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历代皇朝从预防、救灾、善后各环节,逐步建立起相应的规章制度,施行相关举措,如兴修水利工程、藏冰颁冰应对高温等,其中有些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我国一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确提出的“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和“坚持‘主动适应、科学适应、系统适应、协同适应’原则”,都与中国古代强调的顺应自然、系统应对的智慧一脉相承。
(取材于陆继霞、李韵、王笑妃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显现,极端天气出现频繁且强度增大,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和管理理念难以适应新的不确定性挑战。在此背景下,“韧性城市”的理念被提出并得到广泛重视。韧性城市是指当受到灾害或事故冲击时,不仅不会因受到致命的破坏而瘫痪,而且能够快速恢复的城市,具有稳健性、可恢复性、适应性等特征。建设韧性城市成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路径。
提升城市韧性,首先,需要在空间规划层面做出根本性调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留并修复城市及周边的湿地、湖泊、绿地等天然“海绵体”,为雨洪提供蓄滞空间。例如,《菏泽市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气候变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定义表明气候平均值与离差值成反比。
B.《公约》更强调人为因素给气候带来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
C.IPCC的定义肯定气候变化受自然变率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D.气候变化是一个与时间尺度关系密切的概念,成因复杂。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诗文中不能体现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一项是( )
A.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B.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D.三岁必有一年食,九岁常备三岁凶。(欧阳修《答杨辟喜雨长句》)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韧性城市”建设措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提升基础设施设防标准是核心措施,能强化城市对极端天气的响应能力。
B.推广“绿色基础设施”的目的是在老旧管网改造期间维持城市的基本外观。
C.构建“城市数字孪生”平台,是为了监测灾害带来的影响并提供科学依据。
D.确保预警信息有效传递并辅以明确行动指南,是城市建设实力提升的体现。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兴隆遗址先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与材料二“动态适应能力”的理念内在相通。
B.材料一提到古代生态智慧,其内涵在材料二体现为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的现代实践。
C.材料二“灰色”“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说明古代修建灰色设施的思路已被摒弃。
D.两则材料均能体现出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深层追求在于实现人与环境的持久和谐。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从古人应对气候变化的智慧中能获取哪些对当前建设“韧性城市”的借鉴。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8分。
2.(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冯道,瀛州景城人。少纯厚,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湛如也。
天祐[1]中,事刘守光,常以利害箴之,守光怒,置于狱中。守光败,张承业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2]并有河北,文翰一以委之。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诸校伴食者多,郭崇韬请罢减。庄宗怒,遽命道对面草词以示众。道徐起对曰:“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不和矣。幸熟而思之。”人始重其胆量。庄宗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