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960字。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协作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 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摘自《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人民性”一词指的是艺术作品中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进行反映,呈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思想和基本导向。艺术作品既要反映人民的生活,更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还要体现出当代人民的时代精神,具有高度的思想特征。我们的真实生活或许是平淡的,但它反映到作品中是集中、典型、理想的,艺术创作者通过刻画形象给人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根据材料一,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是人民的生活,作品的艺术价值完全取决于人民的满意度。
B. 材料二认为,艺术作品只要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就必然能体现出“人民性”和时代精神。
C. 材料三指出,文学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根本上取决于作者的创作立场和思想感情,而非题材本身。
D. 综合三则材料,“人民性”要求文艺作品直接摹写人民的真实生活,不应进行任何艺术提炼和虚构。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二提到的《黄河大合唱》与材料三提到的《伐檀》,虽然时代和体裁不同,但都直接表现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B. 材料二强调艺术要“高于生活”,意味着需要对现实进行典型化处理;材料三所举的《窦娥冤》等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点。
C. 材料三以《荡寇志》为例,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立场和思想感情对作品人民性的决定性作用,这与材料二的观点形成互补。
D. 材料二认为民族精神由时代精神融合而成,材料三则未涉及此观点,二者在“人民性”的源流认识上存在根本分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在《彷徨》中通过对知识分子形象的深刻剖析,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寄托了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B.某短视频平台上的博主,通过直播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获得了数百万点赞,展现了民间艺术的旺盛生命力。
C.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现代舞台语言活化《千里江山图》,传递宋风雅韵,引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D.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深情描绘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激励了一代代青年。
4. 三段论是根据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结论的一种演绎推理方式。请结合材料三第一段材料,运用三段论的形式展示其推理过程。(4分)
5.近年来,部分国产职场剧因情节浮夸、人物失真而被观众批评为“悬浮剧”,例如:普通职员身着奢侈品通勤、职场新人入住豪华公寓等。这些作品脱离了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引发了观众的广泛质疑。假如你是中国电视剧产业制作协会的会长,请针对这一现象,以“重视人民性,创作接地气的职场剧”为主题,根据材料内容,写一份倡议书的内容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变形记
陈巨飞
王太贵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醒来后变成了公众人物。
他努力地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一群人笑盈盈地、用他从未享受过的表情看着他。吴老三走了过来,他是王太贵的老板,一个包工头。平时一向比较张狂,这时,他拿着锦旗走到王太贵身边,蹲在病床前,把锦旗的另一端放在王太贵虚弱的手上。长枪短炮又咔嚓咔嚓地闪了一通。王太贵感到头晕目眩,闭上眼睛睡一觉再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