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050字。
2025-2026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上一篇里,我说起了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我只说了空间阻隔,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那关于时间阻隔上怎么说呢?
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个人的今昔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
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每只老鼠都得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的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还累积别人的经验,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这些也许足够指明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了。在这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我这样说是因为我想说明的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再论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论述“文字下乡”的问题时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显然,当下的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费孝通先生笔下20世纪40年代的那个“乡土中国”早已成为历史。新时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是“文字下乡”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如何从历史的视野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可谓是“文学下乡”的问题。
书写当代乡土中国故事,真实呈现新乡村的发展变化,文学就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习”包含“学”和“习”,先改造人本能的行为方式,再通过反复练习形成新习惯。
B.记忆使人类拥有了独特的学习能力,动物在学习时也有记忆,但只是简单的生理反应。
C.人生来具备记忆力,并能利用、发展它,因为“过去”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
D.词,可以是语言,是架起生活和时间的桥梁,是文化不可或缺的,在乡土社会比文重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空的阻隔催生了文字这一辅助交流工具,因为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会,乡下人可以直接接触,所以不必求助于文字。
B.文化是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依赖“词”这个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维护,因此,发展词,进而发展记忆力,从而发展文化。
C.新时代作家们在乡村叙事时如果只看到阴暗面不反映乡村的发展进步和真善美,他书写出来的就不是人民的文学。
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逐步替代扶贫脱贫,成为新时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3.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开头承上篇空间阻隔,启下文时间阻隔,再论乡土社会无需文字,选文主要从社会的世代之隔阐述。
B.材料一画线句以小白鼠为例,并将人的学习习惯和小白鼠在迷宫中学得捷径的方式进行类比,论述人依靠象征体系帮助学习。
C.材料二画线句运用比喻论证,贫困就像难以治愈的痼疾,中国交了合格的答卷,形象论述了中国在脱贫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D.材料二末尾引用材料一中费孝通的话,论证了正视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重要性,即文学下乡的重要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二的标题是“从‘文字下乡’到‘文学下乡’”,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吗?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 豆(节选)
宗 璞
天气阴沉沉的,雪花成团地飞舞着。本来是荒凉的冬天的世界,铺满了洁白柔软的雪,仿佛显得丰富了,温暖了。江玫手里提着一只小箱子,在X大学的校园中一条弯曲的小道上走着。江玫走进了西楼的大门,楼里一点声音也没有,静悄悄的。
江玫知道这楼已作了单身女教职员宿舍,比从前是学生宿舍时,自然不同。江玫的房间正好是她当学生时住的那间房,她坐在床边,用发颤的手揭开了一个黑丝绒盒子的盒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