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620字。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美的概念在流行的美学体系中发展起来。美学家由流行的美学体系得出了如下的定义: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的吻合,完全的统一。这种基本概念现在已被公认是经不起批评的,作为形而上学体系的结果和一部分,这一美的概念随那体系一同崩溃。
“一件事物如果能够完全表现出该事物的观念来,它就是美的。”也就是说,“凡是出类拔萃的东西,在同类中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美的”。一件东西必须出类拔萃,方才称得上美,这是千真万确的。比方,一座森林可能是美的,但它必须是“好的”森林,树木高大,矗立而茂密。树木枯萎、低矮而又疏落的森林是不能算美的。玫瑰是美的,但也只有“好的”、鲜嫩艳丽、花瓣盛开的玫瑰才是美的。总而言之,一切美的东西都是出类拔萃的东西,但并非所有出类拔萃的东西都是美的。
一只田鼠也许是田鼠类中的出色的标本,但却绝不会显得“美”,对于大多数的两栖类、许多的鱼类、甚至许多的鸟类都可以这样说,这一类动物对于自然科学家越好,就是说,它的观念表现在它身上愈完全,从美学的观点看来就愈丑;沼泽在它的同类中愈好,从美学方面来看就愈丑。并不是每件出类拔萃的东西都是美的,因为并不是一切种类的东西都美。美是个别事物和它的观念之完全吻合。前文所说的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的统一这个定义是太空泛了。它只说明在那类能够达到美的事物和现象中间,只有其中最好的事物和现象才似乎是美的。
在这里我以为需要指出一点,认为美就是观念与形象的统一这个定义,它所注意的不是活生生的自然美,而是美的艺术作品,在这个定义里,已经包含了通常视艺术美胜于活生生的现实中的美的那种美学倾向的萌芽或结果。
假如不能把美定义为“观念与形象的统一”或“观念在个别事物上的完全的显现”,那么美实际上到底是什么呢?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一定是一个无所不包、能够采取最多种多样的形式、最富于一般性的东西,因为只有最多种多样的对象,彼此毫不相似的事物,我们才会觉得是美的。在人觉得可爱的一切东西中最有一般性的,他觉得世界上最可爱的,就是生活。首先是他所愿意过、他所喜欢的那种生活,其次是任何一种生活,因为活着到底比不活好,但凡活的东西在本性上就恐惧死亡,惧怕不活而爱活。所以,这样一个定义:“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这个定义,似乎可以圆满地说明在我们内心唤起美的情感的一切事例。
(摘编自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材料二:
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美学方面来看,一类事物的观念在个体身上表现得越完全,此个体就越丑。
B.把美定义为观念与形象的完全统一的观点太空泛,因为这一定义只注意美的艺术作品。
C.在审美活动中,我们面对的是“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的是“象”。
D.中国古代艺术家常常称“象”为“物色”“景色”,西方艺术家则称之为“形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的本质源于现实生活,任何事物只要符合“应当如此的生活”即为美,强调美具有客观性与社会性。
B.柳宗元认为如果没有王羲之,兰亭的清湍修竹将芜没于空山,无人能知,可见美是人的主观审美体验,与外物无关。
C.朱光潜认为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不是被动接受,可见“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样的说法具有片面性。
D.关于美的观点,车尔尼雪夫斯基与叶朗有相通之处,认为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的创造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
3.根据原文内容,在文段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简要分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符合材料中的哪些美学理念。(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补画高手
凌鼎年
美籍华裔大收藏家达一贯准备向家乡的博物馆捐赠一百件书画,但他提出要看一下唐代孙位的《竹林七贤图》。
达一贯提出这样的要求,实在不算过分,不满足他也说不过去,但柏年松馆长知道这是一幅残画,竹林七贤自然应该有七位人物,可画面上只有四位人物,还缺三位,如果让达一贯看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