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060字。
江苏省苏州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阳光调研语文试卷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古代到近代的民俗志中,有不少属于作者因战乱等各种原因离开故土之后的一种回忆式记录,通常是记录者根据自己过去对家乡生活的体验和观察而书写完成的。这种借助记忆构建的家乡民俗志,在保留当时生活文化方面珍贵资料的同时,也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浓厚乡愁以及对于故园美好生活的理想化想象。
《荆楚岁时记》是较早出现的由当地人书写家乡民俗的专书。学界一般认为,它是南朝梁的作者宗懔在国破被俘至北朝之后所作。相比之下,《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因有作者自序交代,写作背景相对明确,都是作者在其长期生活的城市——汴梁和临安——为他国所破之后回忆往昔生活之作。
这类志书的写作目的,在《东京梦华录》作者序中有清晰的表述:
“一旦兵火,靖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录》。”
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此书, ① ,抒发对离散家园的深切怀念,排遣和表达挥之不去的浓郁乡愁,另一方面, ② ,使之不至于亡佚。同时,可以推断的是,作为身处异乡的避难者,作者通过展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故园文化传统,客观上也能够起到促进与所在地区人民及其文化相融合的作用。
具体而言,对自己故乡风俗的书写,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同作者当下所居住地域文化的对比而展开的,这体现了作者在“我”与“他”的差别中显示“我”的特殊性,以及通过这种特殊性来与他者进行沟通、并争取融入他者的努力和追求。而这种努力的一个前提,源于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认识或信念,即“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种对不同地域文化差异性的认识和承认,构成了不同地域、人群和文化相互之间共存、共处的基本原则。对有关异乡风俗习惯的著述来说,承认风俗差异性,也为更大范围的读者接受、理解和欣赏相关记述,进而接纳作者及其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而像《荆楚岁时记》这类由前朝遗民在新朝所著的回忆之作,尽管有寄托故国情思的目的,却也由于所述风俗符合有关文化差异性的认识以及基于这种认识的政治统治思想而得到了新朝统治者的允可。“传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由此言之: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也就是说,民俗被统治者当成了解社会和治理国家的重要资源来对待,而承认民俗的差异性,又是正确对待这种资源的前提。以此为基础,才能进行不同区域、不同层级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影响,最终达到更大范围文化的融合与统一。
或许正是由于本着记录和保留文化传统的目的,家乡民俗志中作者深厚、浓烈的乡愁,往往是隐匿在客观、冷静的描写当中,被对象化为看似客观呈现的岁时仪式和市井活动。有关离散情怀的悲怆表达,除了在《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自序中有所体现之外,在风俗志的本体部分,几乎丝毫不见痕迹。这大概同“述而不论”的传统史观影响有关,具有强化所写内容真实可信性的作用;由于这类文字并不明确表现强烈的怀旧情感,无论是对身为“前朝遗民”的部分写作者的政治安全还是对新朝王权的稳固来说,它都成了可以接受的稳妥的表达形式。
由于贯穿其书写始终的叙事策略,是把作者所熟悉并曾参与其中的故乡风俗,以及基于这种风俗的乡愁加以对象化的处理,因此,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呈现故国风情,成了这些著述的主要取向。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这些作者在根据个人经历实录或广泛搜罗文献资料加以疏证的基础上,对文字采用了相似的处理方式,即保持“语言鄙俚,不以文饰”的特点,从而使得“上下通晓”。
在记述各种风俗之时,作者往往是以概括的笔法,来追忆过去家乡的生活文化,从中可以看出力求客观的、把自己的生活传统对象化的努力。但由于这些著作,均是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实录,其中又无可避免地带有个性化体验的色彩。例如,《荆楚岁时记》在记述正月初七习俗时提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其中的“登高赋诗”,显然是作为文人墨客的作者个人或相关群体经历的体现,而并非普遍流行的一般习俗活动。
“直陈其事”的客观记述方式,显然有益于加强书写的客观性和可信度,然而,即使是在看似冷静描写和考证的著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字里行间跃动的个人好恶,以及对故土人文的自豪与难以抑制的赞美之情:“凡百吉凶之人,人皆盈门……其阔略大量,天下无之也。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所谓花阵酒池,香山药海。别有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之万数,不欲繁碎。”(《东京梦华录》卷五)特别是其中所谓“其阔略大量,天下无之也”,自豪与赞美,溢于言表。这种偶然的情感流露,既自然又格外真挚。
按时间或时间与空间分布相结合的顺序来展开记述,是古代许多民俗志书共有的特征,家乡民俗志的写作也都体现了这一特征。《荆楚岁时记》作为一部岁时民俗专书,其记述体例即遵循时序,细致记录、疏证了从正月元日至十二月除日的二十余项重要节俗。这种以时序为脉络的写法,是对中国一向重视的时间记述传统的延续,也开创了后世岁时著作以时序为线索来展开的叙事方式之先河。《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中,都有大量篇幅,是按照时间线索对重要节俗的描述。除此之外,这两部有关帝都民俗的志书,还对都城一般的市井习俗、商贸活动和宫廷、官府的重要礼仪,按照城市布局,进行了详细描写,极力渲染和描绘了故都的繁盛,客观上又衬托出对繁华不再的无比怅惘。
(节选自安德明《对象化的乡愁:中国传统民俗志中的“家乡”观念与表达策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民俗志中,有一些是作者离开故土后借助记忆构建而成的,表达了作者深厚、浓烈的乡愁。
B.《荆楚岁时记》是较早出现的由当地人书写家乡民俗的专书,开创了后世以时序来展开叙事的先河。
C.家乡风俗志的作者,以概括的笔法,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呈现故国风情,但难掩文字背后的怅惘。
D.在《梦粱录》的本体部分,几乎没有关于离散情怀的悲怆表达,或许是受“述而不论”传统史观的影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荆楚岁时记》是作者在国破被俘至北朝之后所作,带有个性化体验的色彩,字里行间体现着个人好恶,隐含故国情思。
B.身为离散者的民俗志作者往往在对比中反观自己的家乡,在一定距离外观察和描述家乡,促使它成为“对象化”的存在。
C.前朝遗民所著的家乡民俗志,被新朝统治者接受的重要原因,是新朝统治者将民俗当成了解社会和治理国家的重要资源。
D.家乡民俗志的主要创作取向,使得“语言鄙俚,不以文饰”的文字处理方式和时空记述顺序成为这类志书的独有特征。
3.下列选项,不能用来作为材料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凡夫可欣可乐之事,皆适成可悲可涕之端。”(卢文弨《〈梦粱录〉跋》)。
B.“盖制而用之谓之礼,习而安之谓之俗。……须是二者合为一,方谓之礼俗。”(吕祖谦《东莱集》)
C.“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晏子春秋》)
D.“详于叙述,拙于文采,俚词俗字,展笈纷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4.根据材料内容,请在材料的画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5.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面对当代中国“高流动性的迁徙”给家乡文化带来的挑战,你能从材料中得到哪些启示?(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又一次别离(节选)[3]
卢一萍
部队家属院位于新藏公路零公里附近,距离县城还有十多里路。营区周围除了别的营区,就是田野。田野的尽头,是荒原戈壁。越过荒原戈壁,向西、向南,是黑褐色的巍峨昆仑的高大山影————高峰总会顶着银色桂冠;向北,是村庄、城镇、河流、田地、果园和白杨织成的坦阔平原;向东,是绿洲,越过绿洲,是浩瀚如大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站在零公里处,艾喜河指了指远处的山影,对她说:“你以后待得憋闷了,可以到这条路上来转一转。”
文秀望了一眼远处的山影,“你们的连队真在那山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