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850字。

  江苏省南通市2026届高三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在其他位
  置作答一律无效。
  3.本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创新发展的基本逻辑,确立了科学普及在创新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在双向赋能中相辅相成。科学普及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培育创新文化、筑牢科技人才根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加快科技创新进程发挥积极作用。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通过创新理念的引领、创新成果与技术手段的生成,引领科普事业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强化两翼协同,是在国家战略指引下,推动二者深度渗透、动态平衡,构建科技创新-普及传播-实践应用-科技再创新的良性生态,为创新发展的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两翼协同的顶层设计持续完善。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
  等一系列政策,系统建构并不断强化两翼协同发展的制度体系。从“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提出,到确立“两翼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再到法治化保障下的“两翼紧密协同”,实现了从科技项目科普化向科技设施、人才、成果等多要素递进式协同的转变。
  两翼协同的主体日益多元。以往参与两翼协同的主体以科技场馆、科研机构、高校及科技工作者等为主,如今已拓展为科技企业、媒体以及广大公众等共同融入的新体系。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打造沉浸式产学研科普场馆、开放科研设施等方式,拉近了科技与公众的距离;新媒体平台成为前沿科技传播的重要渠道,显著提升了科普的覆盖面和渗透力。这种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协同生态,持续夯实两翼协同实践,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广泛的社会力量。高三语文 第1页(共8页)
  两翼协同的内容不断拓展。科普内容作为科普工作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科学知识的普及质量与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同时,也为科普注入新素
  (摘编自王志芳《紧扣两翼协同,充分释放面向创新发展的科普动能》)
  材料二:
  国庆、中秋假期,焕新升级后的南京科技馆,日均接待观众超1万人次,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
  南京科技馆为什么火?因为其与本土企业开展密切合作,                             。
  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与速度推进。打破前沿科技与公众认知之间的隔阂,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夯实基础,科技馆肩负重任。然而,有的场馆布展一成不变,展示成果明显滞后;即便是新展,也因缺乏对应用场景的深入剖析,没有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体验,难以引发青少年的兴趣与思考。
  科普不是静态的知识陈列,而是创新成果的动态呈现;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多方的互动共创。缩短科普与科创的“时间差”,就要让研究机构与企业为科普场馆带来持续更新的展品资源,让科普场馆不断打通公众感知前沿科技应用的渠道。打造同频共振、双向赋能的良性生态,将更好实现科研探索、产业应用和公众科普的同步推进,在全社会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
  创新浪潮奔涌向前,科普工作唯有打破围墙,才能“追”上时代,“追”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
  (摘编自裴桐《让科普“追”上科创》)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两者相辅相成。前者可加快后者的进程,后者
  可拓展前者的领域。
  B.基于我国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之间深度渗透、动态平衡的现状,党的二十大将国家战略目标实现时间提前15年。
  C.没有科技馆就谈不上科普工作。科技馆理应研究应用场景,普及创新成果,拉近前沿科技与公众认知间的距离。
  D.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论述科普和科创的协同发展,材料二侧重论述科技场馆的科普工作。
  2.下列选项不能说明南京科技馆利用前沿科技成果为科普赋能的一项是(3分)
  A.某观众通过VR设备“亲临”空间站,模拟太空作业,直观感受失重环境和宇宙物理规律。
  B.某观众使用触控笔操作虚拟手术器械,模拟微创手术场景,学习人体解剖与医疗科技应用。
  C.某观众与馆内的围棋机器人对弈,引来围观,激发了游客下棋积极性,提升了下棋参与度。
  D.某观众结合3D打印技术,复刻南京明城墙模型,并解析古代建筑力学结构中的科学智慧。
  高三语文 第2页(共8页)
  3.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将人工智能、全息显示等领域的前沿成果“搬”进展厅,让科创为科普赋能
  B.让科创为科普赋能,将人工智能、全息显示等领域的前沿成果“搬”进展厅
  C.人工智能、全息显示等领域的前沿成果被“搬”进展厅,让科创为科普赋能
  D.让科创为科普赋能,人工智能、全息显示等领域的前沿成果被“搬”进展厅
  4.材料一作者转述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的重要论述,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二作者认为科普工作须“打破围墙”。请结合材料,说说对“围墙”的理解(6分)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无名艺术家
  林森
  感谢各位朋友到场。记得开展那天,人稀稀拉拉-即使我们早就在公众号上发了消息-因为没有几个人认识他,甚至有人还在帖子下说凉飕飕的话:“今天,还能呼吸的都敢称自己艺术家。”今天撤展,院子里站满了这么多朋友,是这些天被他的作品触动了吗?是大家的口口相传,让更多人闻讯而来吗?刚刚,有朋友提出,让我这策展人说几句,那就跟大家聊聊,聊聊这个缺席的艺术家,
  聊聊这个不在场的在场者。
  这个《世间病物》展览,是我建议的名,他其实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