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03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彭凯平:您认为年轻人该怎样学习国学呢?
  傅佩荣:我觉得年轻人一定要先学习儒学,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儒家对于年轻人的人生方向、自我修炼、为人处世都有很好的指引。学《论语》有个好处就是孔子有很多学生,他因材施教,年轻人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我像子路,我像子贡,那么我就可以从他们那里直接向孔子请教。
  另外对年轻人我喜欢强调“三自主义”。第一个,自力更生。人的基本尊严是靠自己活下来。无论如何要坚定自己的脚步。第二个,自强不息。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都要想今天该怎么过?什么都是空的,把今天过好生命就充实了。第三个,自得其乐。你要让自己从你做的每一件事中获得快乐。
  彭凯平:这也是我们积极心理学经常讲的。很多人误以为积极心理学就是让人要快乐,其实这个“积极”不仅是形容词,也是动词,人要通过自己不断的奋斗到达真正的幸福。
  彭凯平:在中国没有心理学之前,A            ?
  傅佩荣:多少年以来,中国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是靠诵读经典来慢慢化解心理问题的。《论语》《孟子》对我们现代人可能很遥远,但是自宋朝以后,他们的人生环境就是和这些经典相伴的,遇到任何问题都会在圣贤的言论中寻找答案。如身处窘迫时,想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会感觉孟子在支持他,古时很多文人就是靠这种圣贤的信念支撑下去的。有些人受不了了,就会转而接受道学,跟世界保持距离,摆脱外物的干扰,所以魏晋之后道家是显学。
  彭凯平:我们说儒释道,包括佛学都是关于“修心”的学问,您认同吗?您能概括一下它们对“心”的核心理论吗?
  傅佩荣:佛学比较简单,因为它是宗教。所有宗教对于人心理的问题都有答案——你这一生所遭遇的、所困扰的,前世有原因,后世有报应。宗教对人心理的影响很直接,想通这个你的人生就没什么执念烦恼了,我现在受难是因为前世造了业,这一世受难,下一世就会有福报。所以一般信仰宗教的,很少会有抑郁倾向和自杀风险。
  儒家的话比较积极。它讲你与其去烦恼,不如积极奋斗;往内走不如往外走,我要和人群交往,发展积极的关系。这个对心理的帮助就很大,因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心理问题往往来自于和人的互动,所以在儒家思想里面,他强调了礼这个字——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对自己有了一些约束才能更好的发展人际关系。
  至于道家就是对心理学来说最好的一个帮助了。你只要看看《庄子》里面的故事,你马上觉得你活在世界上有什么好抱怨的,人活着就应该很开心的。
  彭凯平:您提到“自我约束”,在这一点上,B            ?
  傅佩荣:是的,所有的学派只要谈到人生的问题一定都是从自我约束开始。因为人生的很多问题就是从人与人互动的时候出现的各种状况而来的。
  损人利己,这四个字可以概括所有人际交往的困难,你只要损人利己,困难就来了。因为别人也跟你一样的想法,到最后出现各种矛盾冲突。所以所有的宗教像天主教、基督教也有十戒。儒家跟佛学在修养方面可以相通。
  道家的修养就比较复杂了,它的修养其实不放在戒上面,它更侧重人的认知模式。比如学《老子》就要把认知从三个层次来看待:第一,我能认知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但如果我都追求好的,别人也要,那就会发生各种冲突了。提升到第二个,如何避难的认知,避开灾难。“知其荣,守其辱”,我明明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傅佩荣认为《论语》的独特价值在于孔子践行了“因材施教”,这使得当代青年能通过将自己代入子路、子贡等弟子角色,直接与古代圣贤建立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B. 彭凯平指出“积极”一词兼具形容词与动词属性,并阐明“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理念,与“三自主义”完全一致。
  C. 傅佩荣认为,古人是依靠诵读经典与圣贤言论建立联结的,如窘迫时或借孟子之言获得信念支撑,或接受道家以求超脱。
  D. 傅佩荣以王阳明去世后“天地鬼神依旧存在”为例,意在说明其“主观唯心论”学说存在无法克服的理论缺陷,并由此过渡到对其“知行合一”这一观点的探讨。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探讨各家学派时,傅佩荣使用“比如”“譬如”等词引出具体事例,如讲《老子》的认知层次,使其阐述更为生动具体。
  B. 傅佩荣对“宗教解决心理问题”机制的剖析——归因前世以消解当下执念,与对儒家“往内走不如往外走”的倡导,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对比。
  C. 二人讨论儒释道“修心”作用时,彭凯平强调心理学视角的共性,傅佩荣则区分各派特点:佛学重因果、儒家重人际、道家重认知。
  D. 彭凯平在讨论中引用梁启超的观点,如“两个半圣人”和“佛学都是关于修‘心’的学问”,体现了其对国学大师权威论述的绝对推崇。
  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彭凯平与傅佩荣对话展开,访问者对访谈对象有一定的了解,聚焦年轻人学国学、儒释道修心差异、孔子身世及王阳明心学等核心议题。
  B. 访问者启发访谈对象将话题引向深入,能抓住重要问题有针对性地追问,如针对傅佩荣提出的“对自己有了一些约束才能更好的发展人际关系”这一观点,继续追问。
  C. 访问者的提问具有逻辑性,从学习国学的具体方法,到国学与心理问题调适的关系,最后延伸至历史人物的个案分析显示出采访的随意性。
  D. 傅佩荣观点鲜明,结合经典阐释国学价值与修心之道,对话兼具思想性与通俗性,为现代读者理解国学与修心关联提供清晰指引,风格务实且富启发性。
  4. 请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在文中横线处分别填上采访中提出的一个问题。
  5. 文本中说,儒释道都是关于“修心”的学问,你认同吗?请结合文本,阐明理由。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员外义抚螟蛉子①  包龙图智赚合同文(节选)
  【前情介绍】宋朝时,刘天瑞之子刘安住与李社长之女由两家指腹为婚。后因天灾,天瑞夫妇带幼年安住逃荒,与兄刘天祥请李社长作见证,立合同文书。文书上详细记录了家产的分配说明,兄弟俩各执一份。到山西后,刘天瑞夫妇病逝,安住被张员外(张秉彝)收养。多年后,安住回乡认亲,伯母杨氏(刘天祥的二婚妻子,带一个女儿嫁过来)觊觎家产,骗走安住的文书并打伤他。李社长撞见安住,认出女婿,带他找包拯告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