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460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尊重自己!爱护复旦!复旦过去的光荣,将来的灿烂,全赖我们共同爱护,共同发展!
  同学:今天在考试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不要忘记复旦!考场秩序井然,人人洁身自爱。
  本试卷分为I卷和Ⅱ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请将答案工整地书写在答题卡上
  一、阅读(74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天人互动的层面看,“群道”不仅具有人道的内涵,而且具有天道的意义。《荀子•王制》中说:“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这里的“万物皆得其宜”同时涉及人道与天道。如果治理合宜,那么世间万物都将各得其所。
  当“群”仅仅被理解为人所以能够生存的条件时,其着眼之点主要是人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单纯地从这样的观念出发,往往可能导致对自然的过度支配与占有,这又反过来会使人的生存条件受到影响。而真正意义上的“群道”不仅旨在将社会有序地组织起来,而且意味着从更广、更长远的角度去理解、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可视为对群道原则的引申。
  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繁衍都有自身的内在法则,对待自然(天地万物),则需要充分尊重自然本身的法则;处理社会领域中的事宜,需要合乎礼法。由此,从天道的角度来看,循道而治,可以按自然本身的内在法则而发展;从人道的角度来看,依乎礼法,则不仅可以使社会之中一般民众人心归一(“百姓一”),而且将得到有德之士的拥护(“贤良服”)。百姓和贤良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百姓一,贤良服”也相应地体现了本于群道的多样治理效应。如果说,贤能与礼法的统一在总体上表现为合群之道,那么,天人合宜、人际和谐则从不同方面展现了群道指向的内在目标。
  (摘编自杨国荣《合群之道——〈荀子•王制〉中的政治哲学取向》)
  材料二:
  万物连续一体是荀子生态文明观的逻辑前提和根据。荀子持有生态群观,他的“群”突破了“兽三为群,人三为众”的思维,“群”不仅是兽群,还是群众,甚至超越了生物群类,是所有万物的生态群类。荀子说,“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各种群类具有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荀子•王制》从万物、六畜、群生等方面进行论说,肯定了“群道当”的价值。
  B. 作者认为,简单地把“群道”置于人自身 需要和目的之上来理解是有失偏颇的。
  C. 区别人和他物的方法在于,判断人是否具备君子敦厚的德性品格,形成和合之群。
  D. 荀子说的“分”含“分别”之义,主张人要遵守天的规律,但不能一味地顺从天。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天道”讲求循道而治,“人道”提倡依乎礼法,“群道”则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B. 荀子的生态文明观,建立在万物连续一体的基础上,作者借此倡导人们善待万物。
  C. 荀子认为人们可通过培养君子人格,修养君子德性,从而做到合群、能群、善群。
  D. 材料二中指出,由于“义”与“分”具有生态意蕴,所以要求它们法于天地自然。
  3. 下列关于两则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引用《荀子•王制》中的言论,是为了告诫主政者应当“治理合宜”,使万物都各得其所。
  B. 材料一论述“群道”时将真正意义上的“群道”和着眼于人自身需要和目的的“群”对比。
  C. 材料二大量引用荀子的言论,并阐释“群”“分”和“义”等概念,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 材料二先总说荀子持生态群观,然后从如何做到合群、能群、善群三个方面进行分层论述。
  4. 【改编】下列对材料二阐述的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5. 在处理经济、社会、人的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上,两则材料给予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 一 :
  自从大军南撤,县长逃走,子午镇的老百姓只好听天由命,庄稼烂在地里不愿去收拾, 村庄里成立了很多小牌局。从安国长仕庙上来了一个道士,住在老蒋家里,设黑坛,闹神  闹鬼,招了一群妇女来整天整夜磕头。
  传说日本人已经到了安县。县城里由一个绅士、一个盐店掌柜的和一个药铺先生组成 维持会,各村的村长就是分会长,预备八月十五就欢迎日本人进城。田大瞎子领回红布白 布,叫老蒋派下去做太阳旗,还要在地亩里派款收回布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