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1640字。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高二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
2.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使用机读卡的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哲学伦理学的理论,古今中外向来有两种类型或倾向,即伦理相对主义和伦理绝对主义。前者认为道德源于现实的条件、环境、利害、教育等等,没有也不可能有普遍的道德原则或伦理标准。从而不是人性善,而是人性可善可恶或人性恶,即人性中并没有先验的道德性质。告子、荀子、董仲舒、法国唯物论、边沁、韦伯以及今天本尼迪克特等人的文化类型说等等,均大体可划入此类。另一类型则如孟子、宋明理学、康德、摩尔、基督教等等,认为道德独立于人的利害、环境、教育种种,它是普遍的、客观的、不可抗拒的律则,人只有绝对地遵循、服从于它。对前一类型来说,由于道德源于人世,说到底,其根源总与人的感性存在有关。对后一类型来说,相反,道德高于人世,所以其根源与感性无涉,它是主宰、支配感性的超验的或先验的命令。
但以孟子为代表的中国伦理绝对主义特点却又在于,一方面它强调道德的先验的普遍性、绝对性,所以要求无条件地履行伦理义务,在这里颇有类于康德的“绝对命令”;而另一方面,它又把这种“绝对命令”的先验普遍性与经验世界的人的情感(主要是所谓“恻隐之心”实即同情心)直接联系起来,并以它为基础。从而人性善的先验道德本体便是通过现实人世的心理情感被确认和证实的。超感性的先验本体混同在感性心理之中。从而普遍的道德理性不离开感性而又超越于感性,它既是先验本体同时又是经验现象。孟子说,“礼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先验道德本体竟然可以与感觉、生理、身体、生命相直接沟通联系,从而它似乎本身也是感性的或具有感性的成分、性质了。这便是中国哲学“体用不二”、“天人合一”特征在伦理学上的早期表现。也正是从这里,生发出宋明理学关于“性”“情”的一大套议论和争辩。“性”(仁、道德、理性、本体)与“情”(恻隐之心、经验、感性、现象)到底是什么关系?是“性”由“情”显、“情”以显“性”,还是“性”本“情”生、“情”“性”难分?谁先谁后?谁支配谁?它们是一元还是二元?便有各种不同的回答。由于“情”作为心理事实与其他的心理、生理、社会现实相密切联结(例如与“七情六欲”的直接关联),而不像作为纯粹理性原则的“性”那么超然独立,从而强调“仁性爱情”、仁是“心之德爱之理”、反对“以觉训仁”的朱熹与强调“性”“情”同一的陆王学派、与强调“血气心知”反对释“性”为“理”从而肯定情欲的戴震,虽都认为自己是孔孟的真传确解,便有许多根本的差异或对立。其实,在孟子本人那里,是还没有得到如此的展开和分别的。人作为道德本体的存在与作为社会心理的存在还是浑然一体,没有分化的。孟子强调的只是这种先验的善作为伦理心理的统一体,乃人区别于物之所在。
所以,孟子在强调先验的“善”的同时,又强调经验的“学”。孟子认为如果不加以后天的培育,先验的“善”仍然会掩埋失去: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
孟、荀都属孔学儒门,都十分强调学习。荀子的“学”是为了改造人性(恶),孟子的“学”是为了扩展人性(善)。对孟子来说,一切后天的经验和学习,都是为了去发现和发扬亦即自觉意识和保存、扩充自己内在的先验的善性,也就是所谓“存善”。孟子把孔子、曾子所提出的个体人格沿着“仁政→不忍人之心→四端→人格本体”这样一条内向归宿路线,赋予伦理心理以空前的哲学深度。与荀子认为人禽之分在于人有外在的“礼”的规范不同,孟子强调人禽之分在于人能具有和发扬内在的道德自觉。这种道德自觉既是人之不同于禽兽,也是“圣人”之不同于“凡众”所在。但“舜何人也,余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它又是任何个人都可以达到的人格,这也就是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著名命题。这种道德人格的达到,有一个逐步完成的层次:“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这里的最高层次的“神”,其实也就是孔子讲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道德本体中的交融统一,从而似乎是不可捉摸不可推测的了,但它仍然并非某种人格神。
因之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所描述的这些层次过程和所达到的伦理境界都具有某种鲜明的感性特征,这与他讲的“四端”的道德本性没有离开人的感性心理一样。
(节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伦理相对主义认为不可能有普遍的道德原则或伦理标准,从而不会有人性本善之说。
B.中西方哲学伦理学认为,先验道德本体可以与感觉、生理、身体、生命直接沟通联系。
C.宋明理学中,“性”和“情”的关系究竟如何,说法不一。孟子对此也未作详细阐发。
D.在孟子看来,先验的“善”和经验的“学”并不矛盾,前者依赖后者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但学习的具体目的,各派的看法有所不同。
B.儒家“个体人格”这一概念的形成、发展和深化,经历了几代学者的努力。
C.作者认为孔孟都提到了道德修养中“神”的境界,即儒学具有某种宗教意味。
D.本文论述孟子的伦理学的特点,旁及他同时代和后世的伦理学观点以为对照。
3.下列观点与“人皆可以为尧舜”属于同一伦理学类型的是(3分)
A.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B.文化就是个体的放大
C.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D.头顶灿烂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
4.文中画线句子作为一个结论,是由什么前提推理获得的?请根据文本概括。(4分)
5.结合本文内容和所学课文,分析论证文章末节的观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①曙光刚刚染红萨崩山上的天空,暗蓝的海面已揭开黑色的夜幕,早晨凛冽的寒气刺着人脸,薄冰也在脚底下咯咯发响。只有远处永不停息的涛声,打破清晨的寂静。
②“先生,到伯爵码头吗?请上船!”两三个退伍水兵从划子上站起来,向您招揽生意。
③【A】您挑定那只离你最近的划子,跨过陷在船旁泥泞中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