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752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谬误”在中国古代的逻辑学中被称为“悖”,有“惑、违背道理”的意思,那些有意识地用谬误的推理形式来证明某个观点的正确性被叫做诡辩。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诡辩的记载。“诡辩”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汉代刘安《淮南子•齐俗训》中“诋文者处烦扰以为慧,争为诡辩。久积而不决,无益于治”。其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又有“(靳尚)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黑格尔的这段话,清晰地揭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诡辩在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但实际上是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理,是一种“逻辑谬误”。
  (摘编自明道《什么是逻辑谬误》)
  材料二: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题为《夜雪》的短诗: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是一首写夜晚下大雪的诗,全诗的每一句都紧紧围绕“夜雪”这一主题。然而,全诗中却没有一句是表明作者亲眼见到夜里在下着大雪的,而只是作者对一系列相关事物情况的感知。这种基于形象思维的联想活动对“夜深知雪重”进行的情境描绘,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谬误原有“阴谋”“欺骗”等意,最早出现在西方逻辑学的著作中,之后广泛出现于中外学者的著作当中。
  B.亚里士多德将谬误主要分为依赖于语言的谬误和不依赖于语言的谬误,波亨斯基认为这是第一个关于谬误的学说。
  C.公孙龙被称为诡辩之祖,他对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规定,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白马非马”的哲学命题。
  D.看似头头是道、引经据典的奇谈怪论,只要能在逻辑论证过程中认真辨析前提是否真实可信,就不会产生逻辑谬误。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作者通过援引中国古代典籍中“白马非马”的例子,具体清楚地阐释了这一“诡辩”的逻辑谬误所在。
  B.诡辩看似运用了正确推理手段,实则违反逻辑规律,材料一引用黑格尔的话明确了诡辩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
  C.材料二指出,日常生活中逻辑谬误或许不可避免,但如果了解关于逻辑谬误的相关知识,就有可能找到合适的办法予以拆解。
  D.逻辑是人们与谬误不停斗争的工具,运用它分析并消除逻辑谬误,是检验正确逻辑规范和人们自身逻辑能力的有效方法。
  3.根据材料关于“谬误”的论述,不存在逻辑谬误的一项是(   )(3分)
  A.鲁四老爷得知祥林嫂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可见是个谬种!”(《祝福》)
  B.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
  D.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4.白居易《夜雪》一诗主要表现出一种间接推知的逻辑形式,请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4分)
  5.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如何避免日常生活中的逻辑谬误。(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禁捕季节
  【美】海明威
  ①佩多齐把替旅馆花园铲土挣到的四里拉用来喝个烂醉。一位年轻先生从小径走过来,朝他神秘兮兮地说:“今天真是钓鳟鱼的好日子。”
  ②那天风大,太阳从云层后面露出来,一会儿在麻花小雨中隐没了。
  ③这位年轻先生问他钓鳟鱼的事,要不要让他太太带着钓竿跟来?“好啊,”佩多齐说,“让她跟我们去吧。”因为午后要干的差事十分诡秘,而他信心十足。佩多齐要他们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