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9250字。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4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新春伊始,上海芭蕾舞团特邀茹志鹏的女儿、著名作家王安忆执笔,为芭蕾舞剧《百合花》担任编剧,母女两代作家隔空“牵手”,成就一段令人心动的文坛佳话。元宵佳节当天,穿行过央杂着冰粒的冻雨,王安忆来到上海芭蕾舞团的练功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茹志鹃老师的创作谈里写到过,她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接到的第一个工作,也正是去借被子。无数以“新媳妇”为代表的当地百姓,将自己所能提供的一切物资都奉献了出来。这段经历让她在多年后的上海,写下了小说《百合花》。半个多世纪之后,您又将小说改为舞蹈剧本,对您个人而言有什么样的意义?小说变芭蕾,您形容“这是个奇迹”,其间有哪些艺术处理特别值得说说?
王安忆:在1998年母亲去世,到今天已经让很多人记忆模糊。我很感动上海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们还想到母亲和她的作品。其实,在《延河》发表之前,母亲也曾经经历反复退稿,小说动笔之初母亲应该还不到三十岁,还非常年轻,这是一部青春写作。
小说变芭蕾,这是个奇迹,真的是很难得,是靠大家一起努力。因为核心情节“借被子”的故事和动作都是非常简单朴实的,舞蹈编导要非常有招儿,才能把这些处理得非常生动。我很喜欢导演的一个处理:由一位年长的女同志时隔多年再回看这段战火中的小故事。
记者:这部小说是写于半个多世纪前的文学作品,今天看依然有能打动我们的地方。这是为什么?
王安忆:那时候大多作品只写大历史,但《百合花》是写了几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在母亲写这部作品的那个时期,突出个体性几乎是不可能的,太难得了——与如今思想解放、个体性表达是主流的时代不一样,那时,个人性在集体性面前是被遮蔽的,很难被看见、被表达。如今在舞台上看,个体性反而是最容易被理解的,与当代艺术观是相符合的。所以,这个故事在今天的观众、今天的年轻人眼里,应该是很容易接近的。
还有一点,上芑这次创作的定位很好,它是红色题材,也是一个青春剧,这一点特别好。青春总是最动人的。
记者: ?
安忆:有困难的。《百合花》的故事要搬上舞台,它必须要加东西,不加东西是不行的,原来的本子那么短,太简单了。之前北影的学生曾经拍过《百合花》电影短片。应该是学生的毕业作品,很短,所以故事的内容(较少)始终是个问题。
我也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工作。我没有写过舞剧的脚本,只能把它大致地分个场次。其实我觉得脚本,在整个舞台的编舞里面,它的作用不是很大的。但编剧不是一个人写作
高一语文 第 1 页 共 8 页
那么寂寞,在集体中 (创作)很开心。舞蹈表演是个直观的艺术,它很依赖于生动性,这一点跟小说的传导是不一样的,小说是靠文字,自由度大一点,局限性也大一点,因为你不能直接看到它;而在舞蹈表演中,使用人体表现,就变得非常的感性,大家坐下来看舞蹈的时候,看的就是舞台上的表现。
上芭选择了这个小说作为创作题材,他们面临的困难更大。因为我们的民族、民间舞有很强的戏剧性,然后又有丰富的地方色彩;而芭蕾相对来说是抽象一点的。但我觉得,他们对这次挑战是有信心的。
记者:您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想到这是一次和母亲之间在文艺创作上的回应或延续?这个故事里的女卫生员,有没有,哪怕一刹那,仿佛在舞台上看到妈妈年轻时候的样子?
王安忆:女儿想象中的母亲,总是成年的样子。母亲写的是小说,我写的是舞蹈台本,这里是有隔阂的。但是我在想,这也是一种仪式。从我母亲留下的一些东西能看出来,当年陈白尘先生是想让她改成电影剧本的;而当我写这个台本的时候,找到了一些电影剧本的草稿本——可见曾经是想过要把它移植成别的艺术形式或剧种的,但是今天似乎在慢慢地实现了。
我很感动,因为我觉得这么久的一个作品居然没有被忘记,大家还能记得它,真的是很令人欣慰。
(摘编自邢晓芳《从小说到舞剧的〈百合花〉:青春叙事最动人》)
材料二:
当《百合花》被正式搬上舞台后,我颇为意外:在王安忆亲自担任编剧筑实了其母原著平淡隽永的风格基础上,导演王舸率领他的一众豪华团队——作曲杨帆、舞美设计秦立运、光影设计萧丽河等以精耕细作的大匠手笔,于绚烂之中求平淡,于平淡之中见绚烂,使我们眼中看到的芭蕾舞剧《百合花》有一种都市人回望乡土,成年人回望青春的返璞归真的纯粹与纯净,像一碗清水没有杂质,但却沁人心脾、回味甘甜。所幸,改编者没有因为平淡而增添佐料,也没有刻意追求突破或深刻而进行情节或人物关系的反转。平淡之中见绚烂,这是原著小说的基调,也是同名芭蕾舞剧的品格。
(摘编自罗怀臻《平淡之中有绚烂———评芭蕾舞剧〈百合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茹志鹃创作《百合花》时已年过三十,作品因情节丰富,投稿《延河》时未经历退稿便发表。
B.《百合花》是“青春写作”,芭蕾舞剧定位红色题材且为“青春剧”,且其个体性突出,容易打动今天的年轻人。
C.王安忆在改编舞剧脚本时,因经验丰富,能独立完成详细场次划分,无需依赖集体创作。
D.虽然芭蕾与民族、民间舞一样有丰富的地方色彩和很强的戏剧性,但上芭改编《百合花》时面临的困难更大。
高一语文 第 2 页 共 8 页
12.下列关于《百合花》不同艺术形式改编的表述,与材料内容最不符的一项是(2分)
A.因为《百合花》原著篇幅很短,要将其改编成舞台剧本,王安忆面临着故事内容较少的问题。
B.王安忆认为舞剧脚本在芭蕾编舞中作用不是很大。芭蕾是直观的,依赖生动性的艺术,这与小说有所不同。
C.芭蕾舞剧《百合花》导演团队的改编,是在原著风格基础上进行艺术处理的,延续了原著基调。
D.茹志鹃曾受陈白尘建议,将《百合花》改编为电影剧本,且最终顺利完成并投入拍摄。
3.对于材料一中记者采访王安忆的提问策略,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提问一中,记者引用茹志鹃的创作细节,以此为切入点,更易引发王安忆情感上的共鸣。
B.记者追问王安忆对母亲的回忆,关注“母女创作关联”的同时,却忽略了作品本身的意义。
C.记者通篇采用“对比提问”,如将小说与芭蕾对比、王安忆与茹志鹃对比,引导明确回答。
D.记者仅聚焦舞剧改编技术细节,如编舞动作设计,未涉及《百合花》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4.根据上下文,材料一横线处记者可能向王安忆提出怎样的问题?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 小题,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桃花蝴蝶
刘诗伟
我七岁时,脑子里搁了一幅图景: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半个多世纪,无数繁花在眼前流走,每当我停望绚丽,总会看见坐在桃树下的祖母,漫天花瓣为她飘零。
那棵桃树生长在我们老家的台坡口。春天,一树粉红的桃花遮云蔽天。祖母坐在柴垛旁的矮椅上,睡着了,花白的头发蒙一层桃花筛落的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