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000字。

  山东省潍坊市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汉字作为一种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符号系统,源于日月鸟兽之形,作为中华文明之标志,连接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方正之间充满美感。
  近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接受中新社专访。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黄会长,您好!(       甲       )?
  黄德宽: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世界上公认的代表古老文明的文字体系,如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等,最终都无法延续,只有汉字从它诞生之日起便沿用至今。汉字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与汉字休戚相关的中华文明延续不竭。
  汉字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连,文明的连绵不绝决定了文字的不断延续,文字的不断延续又维护了文明的绵延赓续。尽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华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一些波澜和曲折,但其传承从未中断,这为汉字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充足的条件。
  另外,汉字的构造及其表现出的强大功能,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汉字符号源于对物象的描绘,经历了由早期以形表意的象形、会意向形声构形的发展。形声结构造字便捷,既传承了早期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又开辟了记音表词的广阔空间,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早期文字符号系统与所记录语言发展难以相适应的问题,永葆其生命之树常青。因此,汉字自身的构形特点及其与汉语相协调的和谐发展,成为汉字长盛不衰的内在原因。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多民族和谐相处,共同推进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汉字一直是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是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人们交流交际的共同工具。以汉字书写的典籍,使先人思想和智慧得以跨越不同时代、地域和方言而广泛传播,影响所及,化成天下。汉字对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对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都发挥着巨大历史作用。
  同时,汉字系统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也在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可以说,汉字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是汉字与中华文明、汉字与汉语以及汉字系统自身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新社记者:汉字作为中华文化之“根”,它能体现出哪些中华文明之美?
  黄德宽:一是典雅之美,汉字作为古典文字的代表,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措书等多种书写形式的演变,穿越三千多年走到现在,其构形、内涵及其记录的思想文化,都体现了中华文明早期的审美思想和观念形态,造就了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博大,展现了汉字与中华文明古老悠远的典雅之美。
  二是构形之美,汉字通过画成其物,描写客观物象来造形,其体态变化多姿,生动形象:其构形追求对称均衡,符合美学原则。汉字构形是古人智慧和巧思的生动记录,比如,汉字的“字”,以“子”记音也兼表意。“子”在房屋(“宀”为房屋的象形字)之内。这个字的构形本又是哺育孩子之意。古人发现汉字的派生,就像生儿育女一样,代代繁衍,所以就把它称作“字”。从“字”的原初构形义到用以指称“文字”,就蕴含了古人对汉字源流演变及其形音义关系的认识。可以说,每个古老汉字的构形,都是前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其构造既是在形式,也美在巧思。
  三是韵律之美。早期的汉字主要用软笔书写,也有刀剧的甲骨文和铸造的金文。由于控笔操刀,力道轻重变化,用笔(刀)起落运转和节奏快慢,汉字的书写过程综合展现出一种韵律之美,对汉字书写形态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的自觉,推进了汉字美的升华,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书法艺术。与世界上其他文字系统相比,只有汉字既是记录语言、传递信息的实用工具,又最有艺术创造和审美的功能。汉字不仅是一种书写符号,还成为一种审美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之美也就是中华文明之美。
  中新社记者:在古代,汉字曾充当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仍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汉字对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和发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黄德宽:我认为,汉字首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有巨大贡献,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由汉字记录和书写而形成的数量众多的典籍。殷商的甲骨文、两周的青铜器铭文、战国泰汉的竹简帛书、历代的石削经典、手抄经卷、削本印刷书籍,积累和保存了中华文化辉煌的历史。正是由于汉字记载和保存了历代思想和文明成果,中华文明才得以更好地传承和传播。
  古代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之一。汉字则是传播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载体,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都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通过学习汉字,这些国家加深了对中华文明的了解,甚至把汉字作为自己的书写系统。汉字撰写的中华经典早已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比如《诗经》《老子》《论语》等。近代以后,众多中国经典文献更是传向世界各地,随着华人向世界迁徙,华人走到哪里,汉字就带到哪里,中华文化就带到哪里。近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经贸、文化、科技的合作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推动形成了国际汉语学习的热潮。
  (摘编自储玮玮《专访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访谈内容主要围绕汉字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展开,介绍了汉字作为中华文明标志的魅力,体现了访谈话题聚焦的特点。
  B.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提示回答方要从汉字之“美”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符合访谈“问题驱动对话”的特点。
  C.访谈中,黄德宽会长使用了大量专业术语,如“楔形文字”“形声构形”等,主要是为了树立专家的权威形象,凸显知识的专业性。
  D.访谈以受访者对“汉字当下影响力”的论述收尾,既回答了“汉字对人类文明交流作用”的问题,又延伸至现实意义,巧妙结束话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虽经历波澜和曲折,但传承从未中断,从而为汉字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B.汉字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就在于形声结构造字便捷,既有以形表意的特点,又开辟了记音表词的广阔空间。
  C.汉字作为中华文化之“根”,能体现出典雅之美、构形之美、韵律之美,故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之美也就是中华文明之美。
  D.汉字是传播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载体,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深受中华文明影响,曾经把汉字作为自己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
  3.黄德宽在阐述汉字的“构形之美”时,以“字”为例进行了巧妙解读。如果仿照这种思路,为“信”字(人+言)设计一个解读,以体现其“形式与巧思”的美,以下表述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信”字由“人”与“言”构成,寓意人说出的话应当遵守。它将“遵守诺言、诚实不欺”的抽象道德准则具象为人物言行场景,体现古人造字时的伦理智慧。
  B.“信”字由“人”与“言”构成。这暗示了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体现了古人对语言交际功能的朴素认知,其构形是对人类文明特性的客观记录。
  C.“信”字在古代常与“伸”字通用。这表明了古人在造字时已经意识到,一个人的信誉需要通过言语来表达和伸张,其构形巧妙融合了“表达”与“伸展”的双重含义。
  D.“信”字由“人”与“言”构成。其本义是“诚信”、后来引申出送信的信使等含义。这个例子主要体现了汉字字义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化的特点。
  4.下列选项关于黄德宽阐述“汉字对促进人类文明交流和发展的作用”的论述思路,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由历史到现实,先论证汉字在古代作为区域性官方文字的权威性,再论证其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作为文化交流工具的新活力。
  B.由具体到抽象,先列举《诗经》《老子》等典籍的传播案例,再升华到对汉字承载的中华思想观念普遍认同的探讨。
  C.由果溯因,先指出国际汉语学习热潮的现象,然后层层分析其历史根源,最终归结为汉字本身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D.由内到外,先阐述汉字对中华文明内部传承的作用,再推及对东亚文化圈的历史影响和对全球文明的现代贡献。
  5.根据文章内容,中新社记者在括号甲处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线轶事(节选)
  徐怀中
  1979年,越南当局不断在我国边境进行骚扰、蚕食活动,我国被迫发起对越自卫还击战。九四一部队有线电连女子总机班主动请战奔赴前线。她们在亚热带山岳丛林的恶劣环境中,承担起架线、守机、维护通讯的重要任务……
  在人们印象中,严莉似乎是经过专门培训,预先为女兵班准备好了这样一个各方面都很成熟的班长。严莉今年二十二岁,是总机班的大姐。她脸微微有点黑,黑翠黑翠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