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200字。
走出“虚假对话”的泥淖——对话式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
在倡导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的今天,“对话”这个词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理论文本和人们的口头语言中。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对话,不仅是一个时尚的名词、一个新锐的理念,而应是一种实实在在、付诸课堂实践的全新的教学行为。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它真实的内涵。“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其实是一种假象;那种表演性质的课堂教学,在忽视甚至压抑生命冲动的同时,也使师生形成了一种热衷表面、不讲实效的心态,学生心灵深处也可能暗暗滋生着‘占有性人格’”(田汉族《交往教学论》第325页)。这种名义上或形式上是对话,其实并不是对话,甚至是反对话。“对话”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用自己的智慧去相互碰撞,而不是两个个体生命形式上的简单的“位移”。如果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对话分为“真实对话”与“虚假对话”,对我们正确认识语文教学行为中的对话、警惕教学中的“虚假对话”无疑是有帮助的。
一、直面语文教学中“虚假对话”现象
1、随意交谈似的对话。在语文课上,围绕着一个话题而展开的言语交际,显然不同于随机式、私人化、未必具有创造意义的交谈。后者不能达到使双方思维深度融通、碰撞出智慧火花、激发起情感热流的境界。语文教不到思维上,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训练与发展,只用几个词语模仿着说几句,写几句,表面精彩,实质无效。为教语言而教语言,那是无效的。生活中的人,可以相遇相谈,而彼此的心,却未必能相拥相纳。因此,停留在应酬层面上打滑的交谈,当然是与对话精神相去甚远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教学教到学生的思维本质上去才有效。
2、简单问答似的对话。如果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对话式教学的实质,简单的理解为只要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就是对话式教学,而不考虑是否真正启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是否体现了追问和启发的精神。那么教师就只是为了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专门提问一些事实性的、记忆性的,却根本无须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表面上看去整个课堂是热热闹闹,而事实上只是为问而问,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没有真正展开,也就无实际意义的“对话”。
3、貌似地位平等的对话。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会得到彰显。对话的话语权不仅仅是属于有着知识优越性的教师,同样也属于具有潜长空间的学生。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有时是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的“平等对话权利”丧失在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