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530字。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一、阅读(74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如果说高树下的小荷,直路旁的大水塘,这就不能算是和谐的组合。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
张炎有词云:“烟霞万壑,记曲径幽寻,霁痕初晓。绿窗窈窕。看随花甃石,就泉通沼。几日不来一片苍云未扫。自长啸。怅乔木荒凉,都是残照。……境深悄。比斜川、又清多少。”如寒潭雁迹,孤鸿轻影,飘飘落落的败叶,若隐若现的霁烟,花草随意绿,曲径自绵长,此境真是“深悄”。
深悄者,自妙也。深在婉曲,悄在静谧。园林之妙更在深悄。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曲曲的小径,斗折萦回的回廊,起伏腾挪的云墙,婉转绵延的溪流,虬曲盘旋的古树,等等,都体现了这一原则,所谓“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陈从周说:“园林造景,有有意得之者,亦有无意得之者,尤以私家小园,地甚局促,往往于无可奈何之处,而以无可奈何之笔化险为夷,终挽全局。苏州留园之华步小筑一角,用砖砌地穴门洞,分隔成狭长小径,得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趣。”(《说园》三)曲的艺术趣味,显然受到内倾型的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造园家这方面的努力,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字:隔、抑、曲。
虽然所有园林创造都会追求旷远的空间感,但在具体的造园中有时却故意封闭空间、隔开景区,使各个景区自成一个生命单元,一个生命整体,由此再与其他园林景区襟带环映。这样既见出园景的参差错落,富有变化,又可使人有迤逦不尽之感,景外有景,象外有象,壶中天地于是变宽了,一勺水也见出了深处,一拳石也葆有了曲处。这就是隔。那种开门见山的方法显然是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的。
而抑景真正可以说是在玩欲露还藏的游戏。中国很多园林进门处都不畅通,往往总是横出障碍,或有巨石障眼,如扬州个园一进园门,有一块巨石堵住。颐和园东宫门的入口处,有一大殿仁寿殿挡住人的视线,这都是抑景。然而抑制是为了放,障碍的目的在于开。其命意正在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一抑,使景物暂时出现空白,犹如发箭时回拉;一放,则如手松箭发,在一片空白中映出最盎然的生机。抑玩得是心理牌。它使游览者心意收敛,犹如给游兴正酣的游客一剂清凉剂,抑后之放,却在此刚刚回抑的心灵中掀起狂澜,达到理学家所说的大快活境界。
而曲更具韵味。钱泳《履园丛话》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曲折历来被视为园林的命脉。园林重曲线,看重的就是这种优美中的运动,运动中的优美,曲线的构造自然就具有生命力。其实隔、抑都是曲。曲是园林的灵魂。
(摘编自朱良志《曲径》)
材料二: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之,为了丰富对景注。
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照邻《曲池荷》中“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的描写,体现了婉曲之境在诗歌中通过意象的组合与流动感来营造。
B.张炎词中“曲径幽寻”“野色闲门”等场景,与“深悄”的意境相通,展现了园林艺术中婉曲与静谧融合的妙处。
C.中国园林讲究“景隐则境界大”,因此所有园林在造景时都会刻意追求空间的封闭与隔绝,以形成迤逦不尽之感。
D.“隔”“抑”“曲”三者并非孤立存在,“曲”被视为园林的灵魂,“隔”与“抑”在本质上也可视为“曲”的体现。
2. 下列对材料二中提到的中国园林造景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借景的关键在于突破园林自身的物理边界,将外部空间的景致纳入观赏范围,如颐和园“借”西山之景,拓展了园林的视觉纵深。
B.对景主要指园林中两个景点或建筑之间相互呼应、彼此观望的构图关系,如亭台与楼阁隔水相望,形成视觉上的连接与互动。
C.隔景是通过实体的屏障(如墙垣、假山)将一个大空间分割成若干个互不连通的小景区,其目的在于保证各区域的独立性与私密性。
D.分景与隔景有相似点,但它更侧重于将一片风景隔成不同的部分,游人可在其间穿梭,感受景观的变化,如长廊分隔湖山与楼阁。
3. 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结构与手法方面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卢照邻的诗和张炎的词开篇,意在说明中国诗歌与园林在审美上完全一致,可以互相借鉴,互相替代。
B.材料二在阐述“借景”“分景”“隔景”等手法时,观点鲜明,均以苏州园林为例,论证集中,增强了文本说服力。
C.材料一在分析“抑景”时,侧重说明其丰富空间层次的作用;材料二在介绍“分景”时,侧重阐释其化实为虚的效果。
D.两则材料在论述过程中,都引用了古典诗文,但材料一更侧重于文学意境的分析,材料二更侧重于具体造园手法的介绍。
4.材料一认为“抑景”能“达到理学家所说的大快活境界”。请以扬州个园入口的巨石为例,分析这种审美体验是如何达到的。(4分)
5.下面是对上海豫园的描绘,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上海豫园体现了中国园林美学哪些精髓。(6分)
漫步上海豫园,游人的视线总被巧妙引导。入口处的照壁半遮半掩,将园景轻轻掩在身后,待绕过壁障,方见玲珑院落次第展开。蜿蜒的回廊时宽时窄,引领脚步在粉墙黛瓦间迂回转折,每一处转角都藏着意想不到的景致——或是竹影婆娑的幽静小院,或是锦鲤嬉戏的碧水池沼。
穿过月洞门,景象豁然开朗。龙墙起伏的曲线将空间自然划分,这边是亭台错落的主景区,那边是假山层叠的山水园。站在复廊北望,可见远处湖心亭的翘角飞檐;向南眺望,则能捕捉到老城隍庙的一角飞甍。最妙的是仰山堂前的一池碧水,不仅倒映着周遭的亭台树影,更将天光云影尽收其中,虚实相生,意境顿生。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梁生宝买稻种
柳青
春雨刷刷地下着。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由于春汛,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最后一次摆渡,旅客们都陆陆续续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只剩年轻的庄稼人梁生宝,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一条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破席棚底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