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120字。

  2008届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诊断作业
  语文作业(1-22班)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不得不讨论一直避免直接批评的所谓“国学”一词。
  ②在过去中国自诩天朝,自信国力与文化还无远弗届的时候,传统文史无所谓“国学”。提及“国学”,大概要到中国不得不从“天下”(帝国)转型至“万国”(现代国家),而且还面临新的民族国家深刻危机的时候,那种严分“我者”与“他者”的界定,促使20世纪初的中国学者催生了现在的“国学”这个概念。1905年,邓实接连写了《国学原论》《国学微论》《国学通论》《国学今论》四篇文章,大力提倡“国学”这个称呼,邓实自己说这只是仿照欧洲的古学复兴,毕竟复古还是为了开新。在《古学复兴论》中,他把自己的意图和盘托出,表示这是借助“国学”追溯根本,以古学换取“复兴”。
  ③可是,毕竟“古”不是“今”,现代学术已经与传统文史很不一样。仅仅就史学而言,晚清民国以来,有关中国历史观点的最大变化,是“空间放大”(从中央正统王朝到涵盖四裔之历史)、“时间缩短”(把三皇五帝的传说神话驱逐出去,让考古发现来重建历史)、“史料增多”(不仅诸多发现至今仍在继续,历史观念变化也使得更多边缘资料进入历史书写)和“问题复杂”(各种价值观念、分析立场和评价角度,取代了传统或正统的历史观念)。这四大变化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文学术世界,仅仅用“国学”来表达有关中国的学问,即使不是圆枘方凿,至少也是“穿一件不合尺寸的衣衫”。
  ④怎么不合尺寸?从“国”这个字来说,现在所谓“国学”门径很窄,似乎并不包括汉族之外即以前陈寅恪所说的“异族之史,殊方之文”,如果说“国”就是汉族中国,是二十四史一以贯之下来的中原王朝,这当然还勉强好说(恐怕也难以涵括元朝与清朝),但是,如果你还想维护满蒙回藏汉苗的“五族(或六族)共和”的“中国”,这个习惯于追溯三皇五帝、捍卫周孔程朱之学、动辄要制礼作乐的“国学”,似乎就犯了错误。从“学”这个字来看,现在国学提倡者的所谓学问,恰恰和前面我提到的现代学术四个变化冲突:按照传统文化认知,中国文化总是在儒家文化范围或正统王朝范围,这就与“空间放大”不合;按照传统历史观念,中国历史得上溯三皇五帝,至少也得说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可是这就和“时间缩短”不合;按照传统文献范围,那些敦煌文书、甲骨卜辞、大内档案和居延汉简之类,大概并不是习惯使用的资料,更不消说域外文献、考古发掘、田野调查,显然和“史料增多”也不吻合;至于捍卫儒家、理学主流文化,最多勉强纳入佛教道教资源,也完全不符合“问题复杂”的取向。
  ⑤我出身古典文献专业,原本以为,我在大学里学的目录、版本、校勘、文字音韵、训诂六门,加上经、史、子、集四部,就应当基本是所谓“传统学问”,该算为“国学”。可没想到,现在所谓“国学”,仿佛比这个“传统学问”还要狭窄。看某些人的国学观念,似乎要回到汉代经学、宋代理学和清代考据学的时代,仿佛只有这样才出身清白。可是,这个时代其实已不是那个时代。
  ⑥其实,回头看看民国学术史就明白了。这个时代出现的新学术潮流有三:第一是充分重视新发现、新资料的运用,我们看到当时的新材料,都刺激出了新问题;第二是突破传统中国历史的空间,寻找中国以外的周边各种殊族和异文,从周边来重新研究传统中国;第三是中学与西学的汇通,就是把中国传统学问和西方理论方法自觉地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研究途径。陈寅恪曾总结过总共三句话的“三重证据法”,这三句话虽然是说王国维,但也归纳了当时学术研究的新方法:第一句话是“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也就是用地下考古发现的各种实物和现在传世文献上的文字材料来相互证明;第二个是“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就是外族的文献和中国的史书互补,像研究辽金元、西北史地就要通过这个方法;第三个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就是用外来的新观念、新理论跟我们中国本身所有的材料来互相证明,这样可以在旧话题中开出新思路。
  ⑦这是“国学”?记得季羡林先生为了弥补“国学”这个概念的问题,很勉强地提出了“大国学”,虽然用心良苦,其实徒费苦心。
  (摘编自葛兆光《余音:学术史随笔选》)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自诩天朝时,传统文史并无“国学”之称,该概念的出现与中国从“天下”向“万国”转型的背景相关。
  B. 1905年邓实接连撰写四篇关于“国学”的文章,大力提倡“国学”,本文作者葛兆光认为这是对欧洲古学复兴的仿照。
  C. 现代学术“史料增多”,敦煌文书等均纳入其中,而“国学”习惯使用的资料范围狭窄,不含这些新发现史料。
  D. 作者出身古典文献专业,认为大学所学的目录、版本等六门学问及经史子集四部,等同于现在所说的“国学”。
  2.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第⑥段中陈寅恪观点论据的一项是(   )
  A. 《史记》记载了楚考烈王事迹。安徽淮南武王墩主墓出土文字与实物和文献相互印证,为研究楚国晚期政治提供样本。
  B. 近年来,中国与伊朗等国学界合作,对在中国出土的粟特人墓志、壁画,以及古波斯语文献进行联合研究,重现丝绸之路细节。
  C. 中外历史学家合作,通过分析石笋、湖泊沉积物等自然标本,重建了中国过去数千年 气候变迁历史,与历史记载对比研究。
  D. 辛德勇立足于对《汉书》不同篇章的精细比对,揭示出刘贺的真实面目,认为他是一个不幸卷入最高权力斗争的悲剧人物。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
  作者认为,“国学”的界定与现代学术之间存在深刻矛盾。其“国”的范畴囿于①______,无法应对“空间放大”的现代视野;其“学”的根基执着于②______,难以接受“时间缩短”的考古实证;其研究方法习惯于③______,与“史料增多”的多元格局格格不入。
  4. 有学者评价葛兆光先生的作品“语言周密,不落晦涩”,请结合原文对此评价加以分析。
  5. 阅读季羡林先生提出的“大国学”概念的基本内容,作者认为这一概念“徒费苦心”,你认同作者的看法吗?请明确观点,说明理由。
  “大国学”的基本内容有三:一,从地域角度看,我们有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如齐鲁、荆楚、三晋、吴越、巴蜀、燕赵、河陇、青藏等等。二,从民族角度看,我们有多民族文化交融风格鲜明的学问,如敦煌学、西夏学、藏学、龟兹学、回鹘学等等。三,从发展角度看,国学是发展着的概念,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研究国学的目的在今天不是让人们去墨守祖先留下的一套固有观念和思想,而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上,实现三个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贯通、文理贯通。
  【解析】
  【导语】这篇学术随笔以“国学”概念切入,展现葛兆光对传统与现代学术关系的思考。文章结合历史溯源与现状分析,对比“国学”与现代学术在空间、时间、史料、问题上的四大变化,揭示“国学”局限。以陈寅恪“三重证据法”为例,展现民国学术开放视野,批评当下“国学”研究狭隘,论证严密,具思辨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本文作者葛兆光认为这是对欧洲古学复兴 仿照”错误。由原文“邓实自己说这只是仿照欧洲的古学复兴,毕竟复古还是为了开新”可知,邓实自己认为是对欧洲古学复兴的仿照,而不是本文作者葛兆光的观点,选项张冠李戴;
  C.“不含这些新发现史料”错误。由原文“按照传统文献范围,那些敦煌文书、甲骨卜辞、大内档案和居延汉简之类,大概并不是习惯使用的资料,更不消说域外文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阳下的告别
  路遥
  一九七七年元月中旬,孙少平要在原西县高中毕业了。
  在最后的几天里,所有的毕业班都处在一片混乱之中。
  同学们互赠礼物,整理自己的东西;单个照相,集体合影;要好的朋友也纷纷聚在一起照一张留念照。县照相馆干脆专门抽出几个人到中学来为同学们服务。
  许多手头宽裕的学生,都一群一伙到街上的国营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