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720字。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如何认识中华文明?其核心可以归纳为“三要三本”:“道德、知识、礼仪”,谓之“三要”;道德为成人之本、知识为立身之本、礼仪为治世之本,谓之“三本”。而且,中国古人定义文明首先就是个体的文明——有了文明的个体才能产生文明的群体,进而形成文明的社会。因此,在“三要三本”中最根本的就是道德,特别是个体的道德。
  中国人怎么给文明下定义?“文明”两个字中最关键的就是“文”,而“文”字的写法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一个人正面站着,并特别画出了他的心。用道德来修养这颗心,这就是古人的文明观。进一步讲,德的内涵是诚信。诚信思想的创造和产生,来源于观象授时。“我和时间从来没有约定,但是它如期而至”,古人由此萌生了“至信如时”的观念,并且把诚信作为道德的核心内容来修养自己,这就产生了文德,也就产生了文明。
  文明概念的核心就是“文”,“文”强调修心,即文德,具有了文德就有了文明。按照这个逻辑,文字本身反映的就是文明,那么中国文字出现的时间,直接关系到文明起源的年代,我们去探讨追溯汉字的起源就非常有意义。在距今 7000年的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我们找到了一件完整刻写八组“五田文”文字的器物,这显示7000年前的柳林溪先民已经开始观测和想象天地宇宙。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多元一体,早期文明呈现夷夏东西的格局,至夏王朝建立,华夏先民使用的汉字成为沟通天神而获得天命的正统文字。其后商灭夏,必须继续前朝的文字才能获得天命王权。而后周灭商,也同样需要继承其文字。历代相延,从而使汉字在夏代就已确立的正统地位无可动摇,传承至今。而传承文字也就传承了文化,这就是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没有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冯时《探源溯流:从文字起源认识中华文明》)
  材料二:
  中华文明最突出的特性之一就是连续性。我们的文明为什么会如此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其中原因多种多样,但汉字是不容忽视的核心因素之一。汉字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字体系中,作为古老自源的表意文字系统,只有汉字沿用至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突出表现在汉字的延续性上,汉字超越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一直使用至今。
  一个考古遗址,一旦发现了文字,其中的一切就是有史以来的文化,就是文明的存在。在距今 8000多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龟甲、骨器、陶器和石器,刻画在上面的符号,已经具有了文字的属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殷墟发现的距今3600多年的甲骨文,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它能够完整地记录当时的语言,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研究汉字发展和中国早期历史的宝贵材料,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实证。
  文字是历史的见证者,古老的汉字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历程,成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
  中华民族是文化认同的实体,汉字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朝代有更迭,政权有更替,但是我们的文字一致,文化相通,分久必合,永远是统一战胜分裂,这种特性与汉字的超语言功能密切相关。汉字不是通过直接表达语音的编码方式记录语言,而是通过以表意为基础的多种编码形式记录语言,这样就使其具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可以准确记录语言,汉字是成熟的文字体系,与汉语相适应,可以记录各个时代的口语,可以形成书面语,使语言更加严谨;另一方面,汉字可以超越方言,不同时代可以读不同的音,不同地域可以读不同的音,不论读什么音,其意义不仅历史连续,而且
  (摘编自李守奎《汉字与中华文明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华文明的核心在于“三要三本”,其中“道德”是个体文明的根本,也是群体与社会文明的基础。
  B.柳林溪遗址的“五田文”表明,7000年前先民已拥有成熟的文字系统,用于记录他们的社会活动。
  C.贾湖遗址的刻画符号与甲骨文相比虽不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体系,但具有文字属性,反映了文明的存在。
  D.汉字通过表意而非表音的方式记录语言,不同方言区的人能共享同一书面语,文化得以相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古人在观测天文确定时间的实践中萌生了“至信如时”的观念,把诚信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核心。
  B.周政权代替商朝时继承商朝的文字,是为了否定商朝的合法性,从而建立新的天命王权。
  C.汉字具有超语言功能,所以能记录各时代的口语并形成书面语,这是表音文字无法做到的。
  D.书法将字形与文化要素结合起来以传承文化,练字练的是个人品德与性情,与家国情怀无关。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充实到材料二第三段省略号处的一项是(     ) (3分)
  A.甲骨文和金文的形体构造,往往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商周时代社会生活的若干细节。
  B.秦国的篆文、古隶与东方六国的古文字并行,折射出春秋战国时列国争雄的历史。
  C.秦汉时,小篆、古隶、草书均得到了迅速发展,体现了汉字生成新字体的强大能力。
  D.《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等书法名帖映衬着优雅从容的魏晋名士风度。
  4.材料二第五段是如何论证“中华文明借助同一个文字系统得以传承和延续”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悼志摩
  王统照
  九月二十号的早上我看见报纸上的志摩的死耗,当时觉得过于离奇突兀了,也如他的别的友人一样的不相信。但这个重大的消息却在我的心头上迫压了一日。第二日探不到什么,又过了一日报上说北平有人去照料他的尸体,运柩南下,我才确定志摩真从火星烟雾中堕下来,把他的生命交还“那理想的天庭”,“永远辞别了人间”。那几个晚上我总觉得心绪不能宁贴,不自制地便想到他在空中翱翔的兴致,想到他正寻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