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与分类
济钢高级中学 房伟
高中语文课本(试验修订本·必修)第四册收录了古今中外的小说14篇,其中古代小说6篇,《语文读本》收录小说33篇,古代小说14篇,并同时对明清小说的发展作了介绍,但是语焉不详。笔者经过认真的搜集和整理,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简述如下。
一、小说概念的解说
现代所谓小说,指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我国古代的“小说”含义与此不同。《庄子·外物篇》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小说”与“大达”相对,指无关宏旨的琐屑言论。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从所录小说家书十五种,一千三百八十篇目录看,是指一种记叙性文体。
我国具有小说特征的文学创作,虽然可以上溯到史前的神话和传说,其直接源头还应是汉魏六朝的志怪小说。其后,唐发展为传奇,宋元明清扩大为笔记小说,这是文言小说的一支。另一支为白话小说,滥觞于唐宋间的平话(话本),光大于元明清的章回小说。五四前后,西方文化传入,小说的理论与实践都赋予了新的内容。
二、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
从上古到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仅粗具规模,尚未成熟,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对后代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主要是先秦的“寓言”。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尽管古代文献对神话传说的记载十分简略,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的小说因素。后来的志怪小说、传奇小说以及《西游记》、《封神演义》等长篇小说都与神话小说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一时期,我国的小说初具规模,主要作品有:志怪小说——干宝的《搜神记》和志人小说——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志怪小说多为记述神鬼等各种奇异故事的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迷信思想盛行,形成了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于是志怪小说大量出现。现在保存下来的完整的和不完整的,就有三十多种。如托名汉东方朔的《神异经》,托名班固的《汉武帝故事》、《汉武帝内传》,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渊明的《搜神后记》等。这些作品内容很庞杂,精华糟粕相混。其中的优秀篇章,或暴露封建统治者的凶残,歌颂被压迫者的反抗和斗争,或反映人民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有积极意义。而那些宣扬神仙道术、妖怪迷信的作品,则是不足取的。志怪小说对后世影响很大,也为后世的诗词、戏曲、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志人小说的出现,与魏晋以后士族中品评人物、崇尚清谈的风气有关。当时士族标榜超脱,崇尚虚无,名士的玄虚清谈和奇特举动遂成为当时的美谈,一般士族弟子竞相效仿,世之所尚,因有撰集,这就是志人小说。这种志人小说在当时颇受社会重视,《世说新语》成为学习名士风度的“教科书”,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其撰者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世说新语》共三卷,按内容分《德行》、《言语》等三十六篇。其文学价值在志人小说中也是最高的,它善于刻画人物,往往只记述人物的只言片语或一二举动,便生动的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精神世界。
汉魏六朝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人物刻画、细节描写,以及叙事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为唐代传奇小说的写作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