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680字。
论“康桥”在徐志摩诗文中的重要意义
摘要: 
 康桥在徐志摩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诗文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对他的人生也有着特殊的影响。英国的政治制度、康桥的人文情怀以及自然风光契合了徐志摩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凝聚了他的“爱、自由、美”的“单纯的信仰”,孕育了他改造中国社会的政治理想,开启了他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性灵,使其“诗情像洪水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然而他的康桥理想如同一个经不起世俗风吹的气泡,幻灭在现实的际遇中,最终浪漫主义情怀被颓废主义的无奈所替代 
 关键词:徐志摩 康桥
 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文学造诣,他的文采精华,他的神思妙想以及他的浪漫情怀,都已经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从上个世纪的早期流传到了二十一世纪。平凡的“康桥”因了徐志摩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成了永久的彩虹,徐志摩也因了普通的“康桥”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一、与康桥的一见钟情
 研究徐志摩,是不能不知道他的康桥的。钟情已千年,相遇自有缘。一如禅诗所说:“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康桥,因为有了徐志摩,而成就了它的灵性,径自走入中国文学的殿堂;而徐志摩,因为有了康桥,找到了他精神的皈依与寄托。 
 徐志摩出身于浙江海宁一个封建、买办倾向明显的富裕商人家庭,从小泡在诗书礼教当中,被训练得信手能写洋洋洒洒骈四骊六的文章。入小学,读中学,进大学,包办婚姻,明媒正娶,从小到大一直按照父辈设定的轨迹生活着。 
 清末民初,中国先进的知识界普遍存在实业报国的热情。作为江浙巨商名门,徐志摩的父亲前瞻地预测到金融业的发展前景,不惜重金送他留学美国,让他选学银行学,希望学成回来当银行家。1920年,徐志摩转赴英国,虽为追罗素而去,实现当哲学家的梦想,然而仍未完全脱离父辈的安排。至此,他的人生轨迹,与诗文毫无关系。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在二十四岁以前,诗,不论新旧,于我是完全没有相干” [1]。 
二十世纪初的世界和中国,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欧战结束,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社会思潮此起彼伏。生活在号称自由世界的美国的徐志摩,自然会关注时代的发展,密切注视祖国的变化,他不停地寻找着自己思想的根;然而,在美国这块被神化的共和国土地上,看到的却是“文明的堕落”,“实利主义的重量完全压倒人的灵性的表现”[2]。美国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畸形丑恶的都市生活,导致了他父亲所要求的“实业救国”的破产。美式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丰裕的物质文明里,并没有适合他“胃口”的东西。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和极度矛盾苦闷之时,他只得去求助英国哲学家罗素。于是,徐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