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500字。
《历史的回声》教参一
                       一.专题内涵解说
            历史是一份丰厚的遗产,是人类的、某个民族的集体记忆的系统化、符号化。它记述了人类的、某个民族的过去,轰轰烈烈的、缠绵悱恻的、刻骨铭心的事迹,并且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重新认证和解读,不断赋予它以新的意义,使人类获得精神营养,得以不断进步。人们记录历史,追踪历史,研读历史,总是想探究历史深层的隐秘之处,找寻到推动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总是会引发种种感喟,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这些就像大江的浪涛,奔流而下,激荡澎湃,訇然作响,山鸣谷应,久久的回响。它从过往的年代传来,又绵延而去,直到永远。
            鲁迅说过:“我们看历史,能够据过去推知未来”,历史记忆的内涵、风格和强韧性构成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即民族性。凡是有活力的民族,都是牢牢地记住自己民族的以及整个世界的历史的。寻绎历史发展的轨迹,并且不断进行反思,就能减少重复性的错误,把握未来。
            学习“历史的回声”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
            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快。“后人之鉴”选入两篇史论,皆为兴亡论。指导学生在梳通文句的基础上,初步弄懂文章的意思,再沉吟涵咏,熟读成诵,加深理解。着重体会作者是历史中找出与今天相似或本质上相通的史实,将古与今对接起来,借古讽今。“千古江山”选入宋人怀古词三首。这三首词,皆是因为作者面对历史陈迹,沉入过往的年代,引发遐想而作的,有的是慨叹六朝君王“竞逐繁华”导致相继覆亡,嘲讽北宋中期举朝上下耽于安乐,不事进取的现实;有的是以自己与古人相比较,嗟叹有志难酬,报国无门,光阴虚度;有的是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怀。学习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吟诵中加深对词作的理解,受到感染,并能体会到怀古词的一些基本特点。“血与火的记忆”收入两篇纪实性文章,都是反映抗日战争的,记下了“瞬间的历史”。引导学生透过这两篇文字中对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处境、感情、心灵的描写,认识中国各族人民为民族生存所表现的奉献精神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理解军国主义思想和种族偏见的灌输是怎样扭曲人性的。引导学生将两篇作品比照着读,看看战争在敌对国家人们心中引起的不同的指向和反响,加深历史记忆。               
            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习,认识集体的历史记忆对于族群和全人类的延续、发展和繁荣所起的重要作用,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2.学生能从学习议史、咏史和记录“瞬间的历史”的纪实作品之中,品味出人们把握和认识历史的不同的方式和感情态度,着重认识新闻类作品的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方式。
            3.学生能调动自己的文言诗文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积累,通过沉吟涵咏对古代诗文进行体味和品赏,丰富感情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4.学生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之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5.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有关文言实词活用常见的几种方式去解读文言作
            品。
            6.学生能合作进行历史遗踪的寻访、考察和史料的搜集、整理,从材料之中提炼观点对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评价、咏赞,选择合适的文体,有个性的予以表述。
               前三项是教学的重点。                 
            在本专题中,“历史的回声”是指集体的历史记忆以及这种记忆在前人心中的价值意义、感情态度,是前人的对历史的认识、评价和记录。有的偏于理性的客观的分析,有着明晰的逻辑思路可寻;有的是即景生情,以抒情为主,作者从历史的某些陈迹、积淀生发开去,在联想和想象之中泯灭时空界限,与古人对话,指点评说,是一种思想火花的迸发、顿悟;有的是捕捉有意义的瞬间予以记录,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