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嘉泰四年(1204)秋。当时韩侂胄把持朝廷权力,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来提高自己声誉,于嘉泰三年(1203)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先任命其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镇江古名京口,素来是军事重镇,处于抗金前线。韩侂胄抗金的主张符合辛弃疾雪耻复国的一贯志愿。但是,他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任上,他制军服,派遣间谍,搜集情报,招壮丁并进行训练,为伐金准备条件。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览景有感,就自然地倾吐出来了。
上片即景抒情,由景联想起古代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刘裕与孙权,吟咏他们的业绩,借以对韩侂胄进行讽刺与劝诫。“千古江山……雨打风吹去”,叹英雄千古难再,帝王豪奢淫靡的生活是经不起风雨的洗刷。“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从回顾刘裕生平,揭示出蓬门陋巷、低微的出身,并不妨碍英雄建功立业。
  下片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表现出作者对韩侂胄之流轻举妄动必将误国的担忧,强调了把握时机的重要,倾吐自己不愿同流合污而遭致压抑的不平。“元嘉草草……仓皇北顾”,写刘义隆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冒失出兵,结果全军溃逃,落得仓皇北顾。作者直陈史实,寓意论于叙事之中。“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回顾了自己一段难忘的历史:金主完颜亮南侵,在扬州被哗变的部下所杀,作者渡江归南宋过敌营的惊心动魄的事迹,等等。“四十三年”,既是交代时间,又是寄托感慨,光阴虚度,人已垂垂老矣。所写的历史事件,又隐含着一个沉痛的教训,金主完颜亮被杀,本是宋朝反攻复国的良机,可是被错过了。宋高宗赵构在完颜亮被杀后三天,就派使者去金国议和,错失良机。弄得直到如今,异族皇帝庙前,仍然有人去祭祀,真是不堪回首。“凭谁问”到结束,用廉颇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因为积极备战,不去逢迎权贵而不被重用的愤慨。其实,不是仅止于不被重用,写这首词的半年以后,辛弃疾就受到诬陷,先是降职,后又奉诏归铅山闲居终老。然而历史是无情的。北宋开禧三年(1207)伐金失败,为了满足金人媾和要求,韩侂胄被杀,验证了辛弃疾的预言。
本词的特点有二:第一,作者的政治见解和战略主张透过诗歌形象表露出来,而不破坏诗美。作者构建的意象,有借古讽今的,规劝的,也有总结历史经验的,预示未来的,而这些都串联在创作主体思绪和感情的变化、升腾之上。也正因为事件的述说浸透了情,理又隐在事中,要读者去体会,故而体现了诗的本质。
第二,用典贴切,寄意深远。前人说过:“材富则约以用之”,用典是压缩材料的好办法。如写仓促用兵导致失败的历史教训,仅用了“元嘉草草”三句十四个字。

血肉筑起的滇缅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了我国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汉口、广州等大城市,华中、华南占全国工业95%人口50%的地区和对外的港口都沦于敌手。日本军国主义,妄想通过摧垮中国现代工业和封锁国际通道征服中国。为了改变孤立的局面,中国政府决定于1938年1月恢复建设滇缅公路,这条公路以昆明为起点,经过云南西部达缅北,接上缅甸的铁路,通往仰光。这样就能使中国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内地。由于公路所经过的地区80%的地段为崇山峻岭,地质和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又没有施工机械,筑路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于同年8月建成通车
1939年春,萧乾从香港经河内至云南采写了报告文学《血肉筑起的滇缅路》。
原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桥的历史”,写滇缅路惠通桥的建造和瘟疫对民工的残害,课本未选。
第一部分“罗汉们”,利用人们视觉留存的进佛寺观光“罗汉堂”经验,想像出滇缅路筑路民工的群像,从背景到主体——形态各异的一百零八尊罗汉,再写了置身于这种宗教殿堂中的感受。转下去写旅行滇缅路时的感觉,与佛寺观光两两相比,有其相近的一面,同样是屏息、微颤,也有其不同的一面,就是这种感觉的由来不是因为沉甸,而是为滇缅路伟大工程所感动。接下去,腾出笔概括介绍滇缅路,并交代带来这种感觉的原因。最后,展现筑路的“罗汉们”的群像。采用了先总写再分写的方式,由总体印象化为分类描述,抓住了人物外在特征来表现,从老老小小的神态写出了他们的献身精神。
第三部分“历史的原料”分别写了带了儿孙三代同来修路的老人、赵阿栓等以及来自金塘子夫妇为建路牺牲的故事。第一则修路老人的故事,着重表现一位民间鼓动家的乐观主义精神。后两则以惨烈的图景显示了普通中国人为了民族生存而作出的奉献
作品情文并茂,感染力强。它在描写客观见闻时,注意将自己的真切感受融注其间;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较好地显示出事件的意义;采用第一人称、主观视角的叙事方式,增强了现场感。
作品采用了点面结合,步步推进,先用大背景作烘托,突出人物群体,在礼赞英雄群体的基础上,再着重刻画几个为抗日而献身的民工。就像电影、电视镜头组接一样,镜头推前、推前,画面由远景——中近景——特写镜头。
作品注意利用读者的过往经验,用比喻和比较的方法,发挥联想力和想像力,去完足图景,体味出现场氛围。
东史郎日记
《东史郎日记》是一部深受世人关注的记实性作品。
作者东史郎,于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曾两度随军来华,第一次在1937年8月,系日军十六师团步兵第二十联队上等兵,曾参加攻占天津、上海、南京、徐州、武汉、冀东等战役。1939年因病归国。1944年3月应召再次来华参加侵略战争,1945年8月,在上海向中国军队投降,1946年1月遣回日本。东史郎参加侵华战争的所记的日记,分为两本在译为中文于中国出版,一名《东史郎日记》,是第一次参加侵华战争时所记;一名《东史郎战地日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是第二次参加侵华战争时所记。
课本所选的两则日记,都是作者第一次参加侵华战争南京战役时所记。
东史郎喜爱文学,有一定的教养,他主张在日记中“记下战场上的真实。只有通过记述真实,才能真正明白战场上的将士们的思想和行动。既然要记录真实,那么就要记录战场上的美与丑。”他所认为的“美”就是“正直”、“人道”,他所认为的丑,就是“邪恶”、“暴虐”。但是,他又是军国主义的信徒,武士道精神的奉行者。不妨看看他所歌颂的正义是什么,正如同东史郎自己回答的“正义即力量,惟有力量才是正义。一切无非弱肉强食。人道以及其他所有的美、道德、正义与强力相比,都是弱者。”他遵循的是权力意志,“不管与我国敌对的人是释迦还是基督,是孔子还是孟子,或是穆罕默德,只要处于敌对位置,我们日本人便断然击毁他”。他肯定人道、美、道德、正义,但是又认为“强力”是居于这一切之上,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利益是在一切之上。东史郎的这种思想矛盾,实际上是人性与兽性
——军国主义的思想和民族优越感的矛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